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滑着滑板,从我身旁窜了过去。
“你慢点,不要离开我的视线。”跟在后面稍大一些的男孩跑的满头大汗,一副大人的样子叮嘱着已经远去的弟弟。这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一脸的认真。我想,他一定是在履行哥哥照看弟弟的职责。
我被这个认真的男孩逗笑了。心事却像涟漪一样荡漾开来。
弟弟家有只小乳狗求领养。
儿子动了心思。这几日嘴里总念叨不休。一边自言自语:好想拥有一只狗狗啊。一边期待地看着我:算了吧,我再有一个月就上学了,到时候还得麻烦你喂养!
我看着儿子的独角戏,忍俊不禁。但在某一刻,我差点冲动的要答应儿子了。但我实在还没有做好养一只狗的准备。心中一丝丝愧疚飘过之后,狠心没应下来。
“那你从今天开始照顾妈妈可好,妈妈也可以做你的小伙伴。”这话一出口,连我自己都觉得违心。
“你那么强悍,哪里需要人照顾。”儿子嘴里嘟囔着,失望尽显脸上。
我的确不需要一个“弱小”来照顾我。我哪里有一只狗狗那么惹人怜爱。只有弱者才能激起一个人的保护欲、责任心。独生子女在孤独和被保护里显得那么弱小和没有价值感。
爸爸的工作能力,妈妈对家务的熟稔。父母的无缝链接,使孩子永远是被照顾的对象。我们是那么爱他,以至于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着。
“剥夺”这个词冷不丁冒出来,对,是剥夺。我们以为的倾心照顾,实则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挤压着孩子成长的空间。
孩子的一切“弱”都是这种挤压和剥夺的恶果。他没有空间可以舒展四肢,他没有机会可以试错。他想要长大的意识却在体内膨胀。他清汤寡水的经历,如何撑起他即将壮大而多彩的人生。
拉布吕耶尔说,有三件事人类都要经历:出生生活和死亡。他们出生时无知无觉,死到临头,痛不欲生,活着的时候却又怠慢了人生。
过度保护正是对孩子的怠慢。过度的给予是剥夺、是压榨、是排挤。我满足了自己的照顾欲,却怠慢了孩子成长的渴望。在我的“帮助下”,他也在怠慢自己人生。
农村的生活经历告诉我,适当、适时经历风雨是庄稼硕果累累的前提。
示弱,是给孩子留一线罅隙舒展的空间。一只需要照顾的狗狗或许正是个契机和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