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有趣现象: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我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不过也许会有人辩驳,那是因为以前人们物质极度匮乏,邻里之间基本无差。中国人嘛,从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一样的时候,哪来的失落感。
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足够的细心的话,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如若简单地以金钱、物质来衡量的话,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甚至只能说他们只不过有了最低的保障罢了。可是他们却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对未来充满期望。很多次,经过他们身边时,我都会被他们会心的微笑,心中的幸福感而打动。在他们身上,我读到了知足的快乐。
有时候会想,许是大多数的我们太浮躁了吧,以至于整个社会都变得浮躁起来,总想以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获,恨不得今天努力了,明天就能功成名就。于是,浮躁的人越来越多,不快乐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不过幸而得有这样一本书,让我走进了一个简单而又安宁的世界。仅仅是翻开书的封面,看着目录里每一辑那所写下的几句话,内心便没由来地平静了许多。手边的这本书,它的名字和它的装帧一样素雅、简洁,它叫《素与简》。

《素与简》是一本富含人生哲理的生活美学书。全书分五个篇章,47篇文章,层层深入地引领我们用爱和美、素与简的生活姿态,拥抱这个变幻的世界,活出直接、痛快又满足的一生。
本书的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是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文坛上的常青树"。
宗璞家学深厚,又得外国文化润泽,却是一个非常简单淳朴而天真的人,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她的身上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雅超脱,又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责任与担当。她在这本书里,为我们一一诉说生活:关于生活这回事,关于女人这一生,关于家人,关于读书,关于世界,关于爱情等等,向我们展现了一代大家日常里的获得与失去,自由与羁绊。
在书里,宗璞用了不少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的家人,有父亲,有母亲,有兄弟,有丈夫……在他们的日常相处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惺惺相惜、和美融融。
作者曾写了这样一个小事,因母亲离开后,照顾父亲冯友兰的重任便落在了自己的肩上。可是因母亲之前把这个家照料得实在是太好了,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及母亲一二。可是父亲却从未抱怨,对每日的粗茶淡饭从未嫌弃,反倒是觉得给自己的女儿添了不少麻烦。也许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家庭,每日应是山珍海味,却不曾想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如此简单。
还有作者的弟弟钟越,其实当年如果父亲冯友兰像其他人一样找关系,是可以把他最喜爱的小儿子从大西北调回北京的。可是他却并未这样做,不是他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回来,也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只不过是他不愿去麻烦别人,即便山高路远、黄沙莽莽,条件极其艰苦,但依然相信自己优秀的儿子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
他们不争名利,不求高位,只想把心中的所学所想尽万分努力写下来,供读者所学。对于物质的追求,他们是极低极低的,可是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们又是极高极高的。这一低一高便构建了他们内心对生命素简的追求。
季羡林在他的一本书里这样写到:在亿万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切不可掉以轻心。尽管人的寿夭不同,这是人们自己无能为力的。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得愉快,过得幸福,过得美满,过得祥和。
我想,这也应证了宗璞想在她的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的话:真正活得通透得人早已脱离表象的浮华,走向内心深处的素简。新年将至,这一次我们不再说节日快乐,仅愿你:内心从容,素简相伴,恬淡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