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发现,老公的电脑里有一本电子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因为他平时工作也忙,不怎么看书的。
我说,你是受什么打击了,看起王阳明来了?
他说,是从孩子嘴里知道了王阳明。
我和孩子一起听过《王阳明大传》,传记都是一些传奇性的故事,孩子喜欢听,也记得很牢。
后来,老公在网易公开课听浙江大学公开课《王明阳与阳明心学》。
我也在听,有个影响很深刻的,老师说,
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是关于王阳明的评价。最早的提出者是湛若水。因为王阳明去世之后的墓志铭是湛若水写的,在王阳明的墓志铭里头就提出这个观点所谓的五溺之说。
就是讲王阳明在真正确立圣学之前沉湎于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按照常理都是毫无疑问误入歧途的。哪五个方面呢?湛先生的观点是首先是溺于任侠。第二是,溺于骑射。第三是,溺于词章。第四是,溺于神仙。第五是,溺于佛氏。
老师在讲到这段的时候,他给予五溺积极的评价,正是五溺给予了他全面的锻炼,而这样的锻炼对后来奠定圣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是这样理解这一段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式,每一溺都是人生的积淀。
小林,林浣帝,我很喜欢他的漫画。
由于出身农村,小时候家里穷,小林从小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大学毕业后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小林永远在担心,万一丢了工作怎么活下去。
学画画的时候在想,如果万一失业穷困潦倒了,可以去街头摆摊,给人画漫画像活下去。
学摄影的时候在想,如果万一失业穷困潦倒了,可以去给人拍婚纱照活下去。
学书法的时候在想,如果万一穷困潦倒,流落异国了,可以去唐人街给人写春联活下去。
研究买菜做饭的时候在想,如果万一失业穷困潦倒了,可以去开个小餐馆,做些小林意境菜活下去。
旅行跟人搭讪扯淡的时候在想,如果万一失业穷困潦倒了,可以去做个野导游,靠口才活下去。
出于这种深厚的忧患意识,小林以无知者无畏的气质,学了各种奇葩技能。
不管圣人的成功,还是普通人的成就,我们都可以在他们的事件里探寻到蛛丝马迹。
从五溺到圣学,
从摄影、画画、厨师到现在的小林,
我们能看到每个鲜活的个体是如何一步一步升级装备,磨练自己,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