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每天的模式都是朝九晚五,工作日上班开会、出差、流程、协调,时间比较规律,整体工作的性价比还是可以的,晚上就是慢跑10公里,近半年来开始训练英文口语,为了出国的时候方便开口,其余时间基本上晚上刷刷头条会比较多点,这些年生活很规律也没有什么变化。
周末就在家待着,基本上因为经常出差去外地,周末就会喜欢宅在家里面。前面的研究生学习内容也拖沓了。实际上自己真的也比较懒的。周末基本上就是追追电视剧,天气好的时候才会去门口公园跑个步。
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小学的时候我记得学校要写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我记得我写了个想当幼儿园园长。那是我真实认真考虑过的,估计还是因为当时幼儿园没有问老师要第二碗馄饨的后遗症。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想过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了。
现在逼自己思考好像也没有办法想出来。如果换个问题,有一天你知道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觉得还有哪些遗憾没有完成呢?估计这个问题也很复杂,得列个表了。10-20岁无忧无虑,20-30岁平平淡淡,30-40岁起起伏伏,那后面的人生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到底是喜欢什么?
喜欢宅家里写点东西,能够记录一些美好,也能够平复自己的心情。最美的场景或者说自己最期待的是清晨推开窗户,能够听到山里面的鸟叫,然后有小溪欢乐奔流的声音,和我打字的声音相互呼应,而且我还能够闻到一丝入秋的凉意,混合着青草的味道。我可以喝杯热茶,披件喜欢的薄毯。在没有思路的时候可以翻看手边自己的回忆,或者再看看日本老奶奶晚年一个人生活的场景。那一定是一种身体和心灵浸透在自己喜欢场景下的幸福。
喜欢看装修房子的视频,从破败和杂乱无章,到精致的变成适合居住,那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活动。之前我很喜欢美式的风格,可能相对于欧式,美式可以更加地显得有内涵吧。不过我后面如果在山里面居住的话,我想我还是会喜欢日式,不要被很多物质负累,我打算把自己的东西都断舍离了,之前有断过一些但是没有坚持。不过最近因为失业也没有穷凶极恶地去乱买东西了。要想真正改变习惯肯定是需要外力影响的,在这点上很多人都应该有感触。记得得到头条说过关于终活的事情,到一定年龄后就要整理自己的东西了,如果说坚持断舍离,实际上你会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真的不多。一个背包走天涯都是心理上很强大的个体。上班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背大包,包里面放电脑,放化妆包放很多自己感觉需要的东西,实际上除了电脑外,我其他东西都没有每天用过。也可以说我真正需要的也就一台电脑和一把车钥匙。等到年龄大了,八十岁以后我可能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好了。
喜欢去山里徒步,虽然爬过几座雪山,但是内心还是向往一定要去趟珠峰大本营,然后再去布达拉宫拍个藏服。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想去冈仁波齐转个山。这个是我对西藏的心愿。冈仁波齐有部纪录片我看了两遍,一次是带爸妈在电影院看的,一次是电视上也能够免费看了,都觉得很受震撼,电影中一家人拖儿带女,开始运输帐篷物资还有个拖拉机的可以牵引,他们把物资运到前面,再往回走从昨天结束的地点开始,不差一步,再一步步地磕长头。后面拖拉机被撞坏了,他们只有用人力拖车,拖着全部的物资继续往前行进,每一步都那么的艰难,但是每一步都那么的笃定。路上家里有新生儿的出生,路上也有老人生病后在帐篷内安详地过世,这一路的朝拜象征着他们对于信仰的虔诚,也象征着人这一生,从生到死对于信仰的虔诚,每次我都会看着流泪。
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忙忙碌碌,上下班的时候我每天都会听得到头条,也每天会问自己日复一日地重复,也都是信仰所趋势吗。我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重复着自己让自己看起来感觉很爱学习很努力。
在对于信仰的理解上估计我们没有在这种磕长头的场景中,或者没有他们那种从出生到死亡的生活经历是无法能够理解的。就像纪录片中他们抵达了拉萨,有间旅店的老板娘因为脚有问题出钱让他们在布达拉宫附近磕一万个长头,他们真实地为这个阿姨磕完一万个长头再向着冈仁波齐出发。所以想着能够离他们近点去看看,去感受他们内心和他们对于神明和信仰的理解。记得多年前去过一次色达五明佛学院,也看到遍地诵经和磕长头的僧侣们,但是觉得来自大城市的自己和他们好像不是一个世界的。
随着年纪大了,我仿佛觉得世间忙忙碌碌日复一日的我们,也是用另一种形式在磕着长头,只是大家的表达形式不同,他们内心对于神明的信仰,我们内心是对于物质金钱的信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