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净气,风度自来。心灵干净的人,是高贵的。坦荡光明,不畏流俗,远离烦忧,潇洒自在。保有一颗干净的心,生活可纯粹随心。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高的人,心里干净得就像一块明镜,如此才能超脱物外,不为物所役。
一个干净的人,出淤泥而不染,看过世间的黑暗,内心依然澄澈;走过艰难险阻,仍保持初心与善意,不沾俗尘。
契诃夫言,人的一切都应是干净的,无论面容,衣裳,还是心灵,思想。
孟德斯鸠曾说,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更是如此。
干净,是做人的底线,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我是一边写一边思索,不是将思索写成文字,而是一面写文字一面思索。通过书写而思考,透过修改而深化思考。-村上春树
丨我亦是如此。一边写一边思索,在现在的见识范围内写出自己的观点,探寻内心深处的想法。看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对这位作家坚强的毅志与执行力深深折服。以前曾轻描淡写他长年坚持跑步,生活中边跑边写文,是我写作方式的前辈。读到这本书时,一篇篇充满力量与深触的文字渐渐对他肃然起敬,他对人体极限的挑战、顽强拼搏的精神及毅力,比他的书籍更能震撼人心。看他的名句,也总会牵动情愫,好似在注解着看者的内心。虽自己不想写小说,但在文学路上他确是我的前辈。
袁枚倡导"性灵说",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达真情实感,他认为,真情乃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赤子之心”即性灵、真情。诗歌的本质是人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种"性情之外本无诗"的思想,直到今天,也倍受诗歌爱好者的推崇。
丨无意间听《苔》这首歌时,才知清代诗人袁枚,很喜欢他的这首小诗《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新且励志。他倡导"性灵说",写文者必备赤子之心,也很认同,写文贵在表达真情实感,面对事物直抒胸臆,及时记下物与物给予的当时的灵感,如此,文字才真挈且深入人心。
他曾写《秋夜杂诗》: 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一书读未竟,如逢大军至。自己亦如斯,一日不读书,就愰然若失,心无定秤。
他的居所名为随园,在《杂兴诗》中有描写随园的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在随园读书写诗,不问世事。专心过自己的小日子,这也是我想望的生活,希望过的人生。也曾在《理想中的居所》写过与他相似的文字,而那时并未看到他描写的随园景致。也巧,大体文心都是如此想像一个美好的居所吧。
了解袁枚,亦是有情致的文人,他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一位美食家, 《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随笔的形式,细腻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与烹饪,是清代一部重要的饮食名著。来日必读读。《随园诗话》做为古代经典集粹之一,也需品读一番。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丨自己现阶段属于前者,自己做自己的知己,写来有些悲怆,但世间许多人何尝不是如此?当有一天真正释怀时,就如同后者,仰天偶作长啸,与天地寰宇呼应。
即使丧失这个个体性,与我又有何碍?因为我的本质中仍可产生无数个个体性。-叔本华
丨这句话对稳定守恒的个体而言一时是难理解的。但扩散思维,每个人都有许多隐性的一面,置于不同的场景中可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自己。想像自己在战场上,也会如士兵一样骁勇善战。想像自己开着战车、骑着彪马,也会驰骋千里。外在只是表象,而内里的丰富深邃才是应真正追寻的。
活着一定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活着是为了感受自我生命的独特性。不被他人与主流的眼光所局限,而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散发出独特的光彩。
丨才看《心灵捕手》,中有如上一句话,倾听内心的声音,遵循自己的内心行事,这也是王阳明心学中的主旨。己心是自己的世界,生活在尘世想望自由的人,内心世界尤为重要,可给予灵魂的无限舒展与自由,不必局限于时空及已认知的世界,更不必局限凡尘俗念。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丨不管是一棵树上长奇葩也好,是金子总会发光也好,每一个来到这世间的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呈现,这光芒就是尽心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中的能量之光。愿每一个有灵魂的人在今世都能将此能量之光发辉到极致,光亮自身的同时亦照亮他人。
做一个安静细微的人,于角落里自在开放,默默悦己,保有独立而随意的品格,这就很好。
丨也喜欢这句话。思维可无限放大,可适时回拢,张弛有度,亦是人生。借用五月天的歌词,这一生只要平凡快乐,谁说这样不伟大呢?生命本身就是伟大的。
备注:此篇写于五月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