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河南一位男子送妻子一份生日大礼,不料妻子满怀期待地打开包装后,发现是个硕大的弹簧,顿时脸色大变,悲伤地大哭起来。
男子瞬间楞在原地,他实在不理解,这好端端地哭什么呢?妻子哽咽地说道:“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亏待过你,就算你实在不愿送我礼物,也没必要拿个大弹簧来敷衍,这哪里还有半点真情?”
原来如此,男子不禁仰头大笑,妻子气得狠狠推了他一把,男子站稳身体后,意味深长地解释道:“这可不是普通的弹簧,我找人鉴定过了,这是纯金打造的,重达230多克,你好好想一想,这黄金弹簧得值多少钱?”
妻子浑身一颤,倘若这真是金弹簧,其价值不可想象啊。她立刻停止了哭泣,来不及擦干眼泪就小心翼翼地拿起金弹簧仔细查看,这一看还真的发现了不少端倪,只见这金弹簧共有九圈,并被故意捶打成了弧形扁片,还可以自由伸缩。
金弹簧首尾两圈的末端逐渐变细,明显采用“花丝工艺”中的“祥丝法”,将金丝缠绕成了间距均匀紧密的细纹,分别固定在下一个环圈上,且各分两处,每处均有三道,从而让接口处自由滑动,以便轻松调节圆环的大小与松紧。
这弹簧采用了“铸造、捶揲、花丝”等传统工艺技法,所以做得十分精巧,看来工匠为了打造这件特殊的黄金制品,耗费了不少心血。那么工匠为什么要打造纯金的弹簧,这弹簧到底属于何人所有,有什么特殊的功用与来历,怎么会落到男子手中?
面对妻子的种种疑虑,男子干脆和盘托出,前几天,他在浚县东环城路一带做工取土时,突然发现坑中金光一闪,顿时忐忑地将泥土扒开,结果发现一个硕大的弹簧,其他工友见状,都以为是某种大型机械散落的零件,也就没有在意。
然而男子却觉得这弹簧非同一般,于是鼓起勇气找人鉴定,想不到竟是纯金所制,顿时大喜过望,决定在妻子生日那天亲手送给她,不料因此被误解,差点酿出“家庭悲剧”。尽管夫妻两人对金弹簧的来历一无所知,但是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尽情享受天降重宝的喜悦。
不过他们还没高兴几天,一群陌生人就急匆匆地来到了家中,其中一位工作人员直截了当地询问男子,是否在浚县东环城路一带,挖出什么奇怪的东西?得知这些人是考古工作者后,男子马上明白了一切,跟妻子商量一番后,很快将那只硕大的金弹簧拿了出来。
考古工作者一见到这只造型独特的金弹簧,立刻激动得微微颤抖,这可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啊。夫妻两人趁机问他,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考古工作者缓缓地解释起来,原来这件金弹簧名叫“金臂钏”,《说文解字》中写道:“钏,臂环也。”
金臂钏起源于游牧地区,出于对金属制品的钟爱,草原上的人很喜欢将它们一环一环地套在手臂上,看起来十分耀眼,并逐渐从最初的青铜器,发展到后来的黄金圈。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关内关外的交流日益频繁,这种相当拉风的时尚装扮,迅速传入中原地区,深受王公贵族们的喜爱。
要是出门时带上金臂钏,在人群中必定格外醒目,瞬间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岂不神清气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男女通用的金臂钏,逐渐成为了女人们独享的装饰品。张自烈在《正字通·金部》中指出:“古男女通用,今惟女饰有之。”
为什么古代女子对这种厚重的金臂钏情有独钟?事实上,绝大部分金臂钏并非弹簧状,而是由多个独立的金属圈组成,因此金臂钏除了彰显女子的财力和地位,并将她点缀得雍容华贵之外,当女子挥动手臂时,环与环之间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碰撞声,趣味十足,让女子显得更加灵动与可爱。
南朝刘孝绰的《咏姬人未肯出诗》描绘道:“帷开见钗影,帘动闻钏声。”唐朝虞世南则在《中妇织流黄》中,写得更加形象:“衣香逐举袖,钏动应鸣梭。”真的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显然到了隋唐时期,佩戴金臂钏已成古代贵族女子的标配。
到了宋朝,金臂钏甚至成为了聘礼中的“三金”之一,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鋜、金帔坠者是也。”此时的金臂钏,在圆环的数量上还比较克制,到了明朝一切都变了。
明朝金臂钏不但被创造性地打造成螺旋状(弹簧式),而且环绕的圈数越来越多,有些达到了惊人的十圈,并能根据需要随意调节开口的大小与松紧,令人大开眼界。听完考古工作者的讲述后,夫妻两人当即表示将珍贵的“金臂钏”捐献给国家,工作人员大为赞赏,特地为了他们申请了相应的奖励与表彰。
不过考古学家们还有一个疑问,金臂钏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既然夫妻两人仅发现一只,那么另一只在哪里?经过对浚县东环城路的古墓进行深入挖掘后,果然找到了另一只。原来这对金臂钏是王百禄的陪葬品,王百禄是明朝武将王越的第五个女儿,由于身患重病,26岁便撒手人寰。
王越夫妇悲痛欲绝,特地为女儿准备了大量贵重的随葬品,包括这对金臂钏,金臂钏既体现了明朝工匠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与技术水平,也寄托了王越夫妇对女儿深深的怜爱与思念,令人感动不已,这些珍品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