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

作者: 向上萤火虫 | 来源:发表于2018-05-04 07:34 被阅读0次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

    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

    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


    秩序感的表现形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


    1岁~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的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执拗敏感期过后 ,在3岁到4岁,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可称之为完美敏感期。


    接着,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会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并且逐渐从服从规则转变为能把一些生活常规内化。到了5岁之后,由于幼儿对秩序关系的感受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入,会对时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价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别关注。当他们画画时,会注意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比如近大远小等;当他们搭积木时也会注重空间结构的美感,等等。因此,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审美的敏感期。


    面对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我们可以做什么?


    一、要试着更多地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顺应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孩子,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镇压。

    二、不要让孩子秩序错乱。

    秩序敏感性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一种神奇的能力,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阻碍了这种秩序敏感性的正常发展,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因此,家长需要耐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理解并帮助孩子秩序感的发展。 孩子会因为秩序产生自然的快乐,也会因为秩序错乱而乱发脾气。对于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只要物品离开了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他就会很快发现,并且要求把物品回归原位。如果大人不理解这种敏感性,而让孩子的秩序错乱下去,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以后建立规则。

    三、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当孩子看到某些物品放置无序时,他仿佛受到了某种刺激、某种指令,强烈地希望把物品回复原位。比如,一块肥皂躺在洗漱台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或者一只椅子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处。只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上的不协调,而更大一些的孩子和大人很少会注意到这一点。

    四、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幼儿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现在对顺序、生活习惯以及物品的要求上。秩序的破坏会给儿童带来不安全感,儿童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对无秩序环境的抗争中,从而浪费生命成长的时间。 我们没有能力把握生命的内在秩序,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来时,保护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协助儿童,尽可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秩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vr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