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最美古诗专题野草诗会诗友会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19-12-22 09:40 被阅读0次

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赏析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相关文章

  •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赏析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

  • 无可匹敌的唐军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鼎盛的朝代,征战四方,开疆破...

  • 《长津湖》|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先后看了《金刚川》和《长津湖》,因为这两部电影都是抗美援朝的背景下发生的,而我家就有一位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我的...

  •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三首边塞诗,感受塞外不一样的冬天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这是江南温情脉脉、充满美好和生机的冬天。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 仙境人间

    牧童横笛惊神仙, 化作清风探奇观。 遥看天山连一线, 只见人家无炊烟。 瑶池凡间两分难!

  • 12.24-25圣诞夜宁波商量岗任意畅滑 逛民国大杂院 泡宁海温

    “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冬季是最美丽的季节,满山银装,雪白最美丽...

  • 不闻声

    不闻声 作者|曾好 01 “公子,时机到了吗?”衙役紧张地躲在暗巷内,伸出一根指头戳了戳身前人绷紧的背。 “休要多...

  • 痴人说梦

    夜半织梦语,闻声不见人。 风起枯树下,雨落云帆上。 谁探冬日雪,又逢秋菊荣。 与烛弄缠绵,君心若华年。

  • 新疆

    红旗漫卷天山雪, 银鹰穿梭和田云。 布拉玛依油井密, 额尔古齐鹤成群。 喀什棉花吐番瓜, 伊宁葡萄红山梨。 刀郎能...

  • 不可不知的文学典故

    (6)行路难----故曲,多言世路艰辛及离别伤悲之情。唐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残,横笛吹遍行路难。”天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xo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