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再复杂的事物,看起来再完全随机的混乱行为,也会遵从简单的规律。”
这就是《深奥的简洁》一书,通过大量的科学经典案例,用科学家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的两个核心关键词,一是复杂,而是混沌。
乍一听,高大上又晦涩难懂,但实则对串联生活中那些看似孤立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帮助极大。
01、混沌中的秩序
-17世纪科学革命之前,“混沌”这个名词和现代科学家使用的意义不同。
-亲自做实验的伽利略,是第一个以科学方式解释运动概念的人。
-牛顿定律不能给出三个以上、由重力相互吸引的物体运动的精确计算,即三体运动无解。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关于时间的又一伟大物理成就。
-熵的必然增加,可以定义时间方向:从有序的过去指向无序的未来。
混沌中产生有序:
最终平衡状态(吸引子),能量最低,一旦达到,就无法分辨如何进入这个状态;世界上没有孤立系统,只能无限接近但达不到完美平衡;只要稍稍偏离平衡状态(能量的流动),就由混沌中产生秩序。
-循环发生的状态,其周期称为庞加莱重现时间。
-在描述宏观世界行为时,需要考虑概率和不确定性。
02、重返混沌
-相空间:
19世纪初,爱尔兰数学家威廉.哈密尔顿提出,将坐标的观念引入,以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这两项性质,重现牛顿物理定律。
-亨特.庞加莱:
只关注相空间的一个切面,如果由该点出发又回到原点,无论过程多么复杂,都能确定是周期性的;相当于人类时间的尺度,行星可能在相同轨道上长久运行。
-气象学方面:
气象学家理查德森,证明了物理定律与数学近似算法,可以预测天气;但计算过程过于复杂,获得的原始数据有限,导致结果不准确且预测时间太短,无意义。
蝴蝶效应,成为“混沌”最有力量的隐喻。
-小行星混沌带:
一系列的小物体受他们的重力影响,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形成小行星带围绕太阳,但一些小行星轨道并非均匀分布在小行星带上,形成柯克伍德空隙。
小行星会受木星影响产生混沌,被赶出柯克伍德空隙。
受太阳的重力影响,行星自转时会摇晃,引起倾角;而月亮的存在让地球的倾角为产生混沌。
03、秩序衍生混沌
21世纪科学家讨论的混乱,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全然有序、决定式的混乱,是预测的细节赶不上真实事件发生的速度,比如乱流。
-混沌的由来:
罗伦兹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从气象学的角度出发,对混沌进行了探索。
1975年,数学家詹姆斯.约克和他的同事李天岩发表了一篇题为《周期三蕴含混沌》的论文,混沌才因此得名,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混沌”一词的源头。
-分形: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在1890年发表论文,描述如何构建一条可以完全填满平面的曲线。
20世纪70年代,IBM沃森研究所的本华曼德勒将描述这种实体的语言创造出来。
1975年,“分形”这个词被创造出来。生物系统存在大量分形。
04、混沌的边际:事物如何趋于平衡
平衡无意义,但事物如何趋于平衡有意义;一个生物体最接近平衡状态的时候是死亡。
-图灵式机制:
解释了哺乳动物皮毛上斑点与条纹之类标记的成因。
斑点或是条纹取决于胚胎成长早期一个关键阶段中,促进与抑制化学物质的扩散;极大或极小的哺乳动物没有图案,由小到大的过程中,分别出现宽带纹、细条纹、斑点、大斑块、混成一色的斑块。
-宇宙存在秩序的秘密:
能量在开放系统中流动耗散,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地球上,能量来自太阳。
明天继续一起探寻复杂世界中的简洁法则—— 《深奥的简洁》(下),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