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环境对人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春秋时期,在现在河南省境内有个小国叫“宋”。
宋国大夫戴不胜开明,很关心国事,想向君主推荐一位贤德的人,因为他认为君主身边有贤德的人辅佐,就不会被小人谗言所迷惑。
他去请教孟子。孟子就给戴不胜讲了一个故事。
孟子问戴不胜说,如果一个楚国的官员想让儿子学齐国话,是找一个齐国老师来楚国教呢?还是把儿子送到齐国去?
戴不胜说,直接找个齐国老师教就行了。孟子说如果找个齐国老师,那么就算天天督促说齐国话,但是身边的人都是说楚国话的,也学不好齐国话。
但是如果那官员的儿子到齐国去,就算不用老师教,身边的人都是说齐国话,时间一长,自然就学会了。
孟子接着说:“假如君主身边上至大臣
亲戚、下到奴隶仆人都是贤明的人,那么君主就没有机会接触奸诈小人。
可如果君主身边都是那些只会说逸言的小人,再多一个贤德的人又有什么用呢?”
戴不胜觉得孟子说的很有道理。其实孟子认为环境对人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品行、性格、处事方式都有很大的作用,
并不是某个外在的因素就能轻易改变的,因为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 战国思想家。名啊,字子舆。邻(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历游齐、宋、滕、魏等国,见梁惠
王,曾为齐宣王客卿,标榜唐虞三代之德,提倡“仁政”、“王道”,反对诸候争霸。主张施仁义以统一中国。政治上强调 “民贵君轻”,
哲学上主张性善论,教育上重视环境
对人的影响,对后世影响极大,历史上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为“亚圣”。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亦有开创性贡献,其最重要的观点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指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 万章上》)。
其观点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在创作上,重视“养气”(《公孙丑上》)。行文颇具纵横家雄辩风格,慷慨激越,气势磅礴,犀利而不失雄浑,铺张而不掩精神。
所传《孟子》一书,既是研究其思想、生平的重要资料,亦具较高文学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