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塔
吾杭江干开化寺塔,曰六和塔。开宝三年,智觉禅师延寿,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后废。宋绍兴二十六年,僧智昙重建。案《四朝闻见录》:“卫泾,字清叔,自佥幕奉召,而不入国门,翱翔于江上六合塔。”又宋《艺圃集》:“李沆有《六合塔》诗。”然则和者,合之转音,今北人口音,呼合如和字。俗传六和塔,系元僧杨琏真伽裒宋陵骨而成,实非也。裒骨之塔曰镇南塔,俗呼一瓶塔,又曰白塔。吴僧《白塔寺》诗,所谓“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即此是也。案《清江集·穆陵行》云:“江头白塔今不见。”则镇南塔自明初已刬去之矣。又《江月松风集·白塔》诗:“宋宫传自唐朝寺,白塔崔嵬寝殿前。”则在大内是又一白塔也。
〔试注〕
1、六和塔: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路16号。
六和塔占地890平方米(约1.3亩),塔外各层檐角挂有104只铁铃 。六和塔塔高59.89米,内部塔芯为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楼阁式檐廊为八面十三层,每级廊道两侧有壶门,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有花卉、飞禽、走兽、仙子等各式图案。
六合塔外观雍容大度,全塔设计精巧,结构奇妙 。塔外观八角形,腰檐层层支出宽度逐层递减,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衬托分明 。
2、江干:江岸。
3、开化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改六和寺为开化寺,六和塔亦用寺院之名而名开化寺塔 。
4、开宝三年:970年。开宝,宋太祖年号。
5、智觉禅师:《禅林僧宝传》:智觉禅师者。讳延寿。余杭王氏子。自其儿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诵法华经。五行俱下。诵六十日而毕。有羊群跪而听。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尝舟而归钱塘。见渔船万尾戢戢。恻然意折。以钱易之。放于江。裂缝掖。投翠嵓永明禅师岑公。学出世法。会岑迁止龙册寺。吴越文穆王。闻其风悦慕。听其弃家。为剃发。自受具。衣不缯纩。食无重味。持头陀行。尝习定天台天柱峰之下。有乌类尺鷃巢衣褶中。时韶国师眼目出间。北面而师事之。韶曰。汝与元帅有缘。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说法于雪窦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灵隐新寺。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为第二世。众至二千人。时号慈氏下生。……智觉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设难。至波险处。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之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诵焉。……智觉乘大愿力。为震旦法施主。声被异国。高丽遣僧。航海问道。其国王投书。叙门弟子之礼。奉金丝织成伽梨。水精数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以开宝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予初读自行录。录其行事。日百八件。计其貌状。必枯悴尪劣。及见其画像。凛然丰硕。眉目秀拔。气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说法。如禹之治水。孔子之闻韶。羿之射。王良之御。孙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呜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6、钱氏:吴越忠懿王钱俶(929–988)公元948–978 年在位。初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钱镠孙,钱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最后一位国王。
7、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绍兴,宋高宗第二个年号。
8、智昙:南宋高僧,开化寺主持,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高宗纳言召集有识之士重修六和塔以治水患。智昙自荐,并因“学德兼备”得以担当曾经六和塔之大任。此后智昙“以身任其劳,不以丝毫出于官”,靠化缘筹资,耗时十余年,历尽艰辛,终于隆兴元年(1163)建成六和塔。
9、《四朝闻见录》:史事札记。南宋叶绍翁撰。记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史事。虽为札记,但其体例却略似纪事本末之体。书中对于南宋四朝的朝章国政、名物制度,以及时人轶事等,其中有不少重要的记载,史料颇足征引采用。尤其是对韩侂胄由得幸到被诛的事迹原委,记述详尽具体,为它书所不及。
《四朝闻见录》记载真实可靠,不虚饰、不掩恶。如《四朝闻见录》成书时,虽正值理学盛行,且其师宗朱熹,但书中记载,偶有涉及朱氏者,也无所隐讳。例如乙集中《洛学》条云“予尝与闽士同舟,相与叹息在(朱在)之弗绍,且谓在尽根尽骨买了武夷山”,以示朱在自颓其家声。所以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叶绍翁“非攀援门户者比”、“所论颇属持平”。但是书中记载也偶有小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盖小小伪异,记载家均所不免,不以是废其书也。”评论颇为中肯。
10、卫泾:卫泾(1159–1226) 字清叔, 号后乐居士、西园居士,嘉兴华亭(今上海奉贤区)人,徙居平江昆山(今属江苏),南宋大臣。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一,状元。与朱熹友善。宁宗开禧初,累迁御史中丞,三年,参与谋诛韩侘胄,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为丞相史弥远忌,罢知潭州,有《后乐集》。
11、佥幕:(宋)州签书判官厅公事为幕职官,故有佥(签)幕之别称。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二蔡久轩《贪酷》:“黄权簿以本州人摄本州官,狠愎暴戾,霸一县之权……计赃不知几千百,并送本州追究,州之佥幕独不见之乎?”
12、《艺圃集》:《宋艺圃集》。明·李蓘编。此书选录宋代诗歌285人、2470余首。
13、李沆:李沆(947—1004)宋洺州肥乡人,字太初。李炳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累除右补阙、知制诰。淳化二年拜参知政事。罢知河南府,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真宗即位,复参知政事。咸平初加平章事、监修国史,累加尚书右仆射。为相恪守条制,反对任用浮薄喜事者,常以四方艰难奏闻,戒帝侈心,时称“圣相”。
14、《六合塔》:李沆《题六和塔》:经从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
15、杨琏真伽:唐兀(西夏)人,僧侣。至元十四年(1277),任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 (后改江淮释教都总统),掌江南佛教事务。次年,在宰相桑哥支持下,盗掘钱塘、绍兴宋陵,窃取陵中珍宝,弃尸骨于草莽之间。绍兴人唐珏等以假骨易诸帝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识。后杨琏真伽复取假骨,杂以牛马枯骨,在临安故宫中筑白塔镇压,名曰“镇本”。
16、裒:póu 。聚,取出。
17、镇南塔、白塔:此塔应毁。今之白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白塔岭上。两者不是一回事,古人已有混淆。梁绍壬已在文中辨误。
18、吴僧《白塔寺》:人与诗皆不详。所引诗句“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出自唐·处默《圣果寺》一诗。此处梁绍壬所记恐有误。
圣果寺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苕帚湾内山坞,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因唐代番僧文喜于此静坐得道而名为“胜果”,又名“圣果”。
处默,唐末诗僧,生于唐文宗时期前后,公元874年前后去世,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幼出家于兰溪某寺,与安国寺僧贯休为邻,常作诗酬答。曾游历杭州、润州等处,与若虚同居庐山,又入九华山居住。后入长安,住慈恩寺。与罗隐、郑谷等为诗友。约卒于唐末梁初,裴说有诗哭之。《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诗集一卷,今不存。《全唐诗》卷八四九存诗八首。事迹见《唐才子传校笺》卷三,参昙域《禅月集序》。
19、《清江集》:诗文别集。元末明初贝琼(世称清江先生)著。
20、《穆陵行》:六陵草没迷东西,冬青花落陵上泥。黑龙断首作饮器,风雨空山魂夜啼。当时直恐金棺腐,凿石通泉下深固。一声白雁度江来,宝气竟逐妖僧去。金屋犹思宫女侍,玉衣无复祠宫护。可怜持比月氏王,宁饲乌鸢及狐兔。真人欻见起江东,铁马九月逾崆峒。百年枯骨却南返,雨花台下开幽宫。流萤夜飞石虎殿,江头白塔今不见。人间万事安可知,杜宇声中泪如霰。
21、《江月松风集》:元钱惟善撰。惟善字思复,自号心白道人,钱塘人。领至正元年乡荐,官至儒学副提举。张士诚据吴,退隐吴江之筒川,又移居华亭。明洪武初卒。
22、《白塔》:《晚雨过白塔》:宋宫传是唐朝寺,白塔崔嵬寝殿前。夏雨染成千树绿,暮岚散作一江烟。苍苔门外铜铺暗,细柳营中画角传。寂寞葫芦宫井畔,野人拾得旧金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