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 || 唐诗艺术-44

国学 || 唐诗艺术-44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3-09-23 22:15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12 唐诗的对偶①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唐诗的对偶。这里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话题,即“对偶的缘起与发展”、“对偶的种类”及“对偶艺术之功用”。

现在我们先来聊第一个问题,“对偶的缘起与发展”。

对偶,也叫“对仗”,取古代仪仗队“两两相对”之意。其文化渊源已经非常久远,最早在《易经·系辞上》里,我们就可以发现有这样的话: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几句的大意是说,“自从太极生出其他事物后,两仪、四象、八卦……均是两两相对的。”

而在天朝古文化中,有一种纯粹的“法天、法自然”现象。古人在观察事物时,发现有阴阳、有天地、有黑白、有方圆、有男女……凡此种种,皆为两两相对之状。比如,古时候的一些建筑,像衙门口形容狰狞的石兽、大户人家门口的石狮等,都没有摆放单个的,大多都是成对的,有的甚至还是雌雄相对。再比如古人的陵墓前的神道、石雕等物,亦大多呈左右两边“对称状”。甚至于连我们的一些成语,如“人杰地灵”、“厚此薄彼”、“风和日丽”、“废寝忘食”、“雄才大略”、“博闻强记”……都显得如此的“门当户对”。

如由此可以看出,“偶对”是古人在对外在世界进行观察后发现的一种特殊的现象。也因此,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丽辞》篇中对“偶对”现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应该说,刘勰的这几句还是说得非常的形象、非常得体的。

在上古诗歌里,但对虽然并不普遍,但已经在开始使用了。比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很显然,在这里“昔我往矣”与“今我来思”相对,“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相对。

而在《楚辞》里,偶对的句式就出现得更多了。如《离骚》里的这句: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同样的,“木兰”和“秋菊”、“坠露”与“落英”,甚至“朝饮”与“夕餐”,也分别两两相对。

到了汉魏时期,这种类型的“偶对”就更多了。我们来看看辛延年《羽林郎》里的这些句子,可以说差不多就是一个“偶对集”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在曹魏时期曹植的一些作品里,更是有大量的“偶对”句式。自此开始,便慢慢形成了“对偶”这样的一种传统。南朝的萧绎就曾在其《文镜秘府论》中说过这样的话:

作诗不对,本是吼文,不名为诗。

意思是说,作诗如果不对偶的话,那就如直嗓子吼一般,这样的“诗”又怎么能叫作诗呢?

可见得在当时,“对偶”的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

到了唐代,特别是在唐代的近体诗,就已经开始把“对偶”给相对的固定化了。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即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偶对。在这里,就不再多赘述了。

相关文章

  • 国学 || 唐诗艺术⑴

    01 唐诗艺术概论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唐诗则是这个“诗国”的巅峰。我们提起唐代,首先想到的文学样式大概就是...

  • 国学 || 唐诗艺术⑸

    01 唐诗艺术概论⑤ 了解了唐诗有这样一种“狂热受众”的情形,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唐诗的发展时段”。 唐代总共289...

  • 国学 || 唐诗艺术⑹

    02 唐诗的“情”与“景”① 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所谓“天人合一”,强调的就是“人与自...

  • 国学 || 唐诗艺术⑺

    02 唐诗的“情”与“景”② 除了“触景生情”这一种表现手法之外,第二种手法就是“移情于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 国学 || 唐诗艺术⑼

    03 唐诗中的比兴手法① 比兴,是诗歌艺术中最常用的两种表现手法,也是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两个重要特征。中国古...

  • 国学 || 唐诗艺术⑾

    03 唐诗中的比兴手法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兴”。 什么是“兴”?兴就是“借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 国学 || 唐诗艺术⑵

    01 唐诗艺术概论② 接下来我们考察第二个问题,“从唐诗的作家、作品及唐诗的繁荣,与唐诗取得如此艺术成就,这两者之...

  • 国学 || 唐诗艺术⑶

    01 唐诗艺术概论③ 唐代的优秀诗歌非常多,我们随口就能吟诵出一些非常优秀的诗句。 比如“写景”的诗句:“春江潮水...

  • 国学 || 唐诗艺术⑷

    01 唐诗艺术概论④ 前面说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唐诗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受众的审美期待,有着直接...

  • 国学 || 唐诗艺术⑻

    02 唐诗的“情”与“景”③ 除了以上已经讲的几种方式外,唐诗中还有“以哀景托哀情”、“以乐景衬哀情”这样的表现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 || 唐诗艺术-4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bz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