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

作者: 古州蘭君 | 来源:发表于2018-06-22 21:10 被阅读0次

        隆谦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座

          第一讲      2018.06.17于圆通寺

    这部论认为是唯识宗、唯识学入门的书籍,因为在唯识宗当中有很多经论,被称为六经十一论。这部论就是入门的。虽然它很短,但它基本上概括了唯识学的主要内容。是百法。因为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一百卷,内容很丰富,它把万事万物一切法列为了六百六十种。六百六十种法让我们去受持起来是很困难的。那怎么办呢?那世亲菩萨做了一个缩减版的,这个就是缩减版的,便于我们大家学习受持的,把它列为了百法。从六百六十种就把它缩为一百种。大乘佛法一百种,那小乘佛法是七十五种,是这么来的。

    因为这个唯识学强调的就是万法唯识,一切唯心造。大家都知道,它的这个第一代祖师是谁呀?慈氏菩萨。大家知道是谁不?弥勒佛,未来的弥勒佛。那他现在还不是佛啊,当来下生弥勒佛,衔接释迦佛以后成佛的。他现在准确的讲是阿逸多菩萨,翻译成汉语是慈氏菩萨,他成佛之后才叫弥勒佛。是这么来的。但是因为弥勒佛是在兜率天的内院。它有内院和外院,这个外院住的天人,内院才住的菩萨。阿逸多菩萨就在兜率内院。那这个唯识是怎么传出来的呢?是这个无著菩萨。在印度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菩萨叫无著菩萨,是世亲菩萨的哥哥,他们弟兄俩都是了不起的菩萨。《百法明门论》的作者世亲菩萨的哥哥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在定中到了兜率内院,在兜率内院接受阿逸多菩萨的教诲。给他讲法,传他唯识学。无著菩萨出定以后就将阿逸多菩萨传的唯识学宣讲出来。所以说唯识学实际的传法祖师是无著菩萨。那无著菩萨又传世亲菩萨,他的弟弟,弟兄俩都是了不起人物。在唯识学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世亲菩萨之后,有陈那论师,大家都知道因明学,因明学的作者就是陈那菩萨,这是了不起的。因为唯识学要靠因明学来进行论证,所以唯识学的论证是非常的严明,而且又有体系。在印度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论师,有十大论师,最著名的就是护法菩萨。到了陈那菩萨之后,最著名的就是护法论师。当年玄奘法师回到中国的之后,从印度回到唐朝的时候,在翻译成唯识论的时候,最初的打算是将十大论师各自的作品,都分别翻译出来。后来他的弟子窥基法师,窥基法师也比较了解的,是三车和尚。他就给他师父建议,这样也不好,你这样翻译之后,更加造成大家的纷争。因为十大论师本来观点就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观点。这样的话会不但出现不止十个论师,可能二十论师一百个论师都有,让大家更加莫衷一是。那怎么办呢?他就建议,可以把十大论师我们选一个我们认为是最好的。他们就选了护法论师,以护法论师的观点为主,然后把其他论师的观点揉合在一起进行翻译。就这么成为了这部论。是这么来的。所以这个成唯识论是以护法菩萨的观点为主,然后糅合了其他九大论师的观点,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成唯识论。所以窥基法师的建议应该是非常好的。再后来,又有著名的论师,像玄奘法师的师父,当时那烂陀寺的法主戒贤论师。因为他一直在等待东土来的一位传人,他在等等等,都等到一百多岁了,他想圆寂又走不了。因为他没传下去怎么办嘛,他就只有等等等。当时他要走,菩萨知道就留他,菩萨就给他授记,你不要走,你任务还没有完成,不要走,他一直等等等。所以说传一个法老不容易了,可苦了。后来终于等到了,等了一百多岁,等来了。玄奘法师来了,一看就是这个人,就传他法了。玄奘法师果然不负众望,前后在那里呆了十五年。路上走了两年,去一年回来一年,在印度呆了十五年,了不起的一个人物。当时玄奘法师学成之后,戒日王专门给他组织了一次全印度的辩论。经过了十八天,最后他赢得了辩论,所以说他在印度的历史上很有名。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印度赢得了如此高级别的成果,很不简单。因为当时他们要留玄奘法师,让他别走了留在印度。玄奘法师说我的愿望是要回到大唐传扬佛法。那好吧,就派人护送他回来。回来之后,在唯识学的传承上,玄奘法师遇到了他最得力的弟子窥基法师。这个历史就不讲了,我们主要看这部论。

    这部论主要说了三个事,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讲一切法无我,上面也讲了“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不管是人无我还是法无我,因为是两个无我。一个是人无我一个是法无我,这里主要讲的法无我。就是说其实这个佛法最终要破除我执和法执,证得人空和法空,就是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有目的,我们无论是修学什么法门,最后都要证得我空和法空,获得人无我法无我,这样才能得到解脱,要不然你怎么能解脱呢?所以百法明门论主要的思想就是要证得法无我,这是这部论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主要内容。这个具体内容我们等会在学习的时候再说。

    那么第二个内容是什么,就是宣说阐述一切唯识的思想,万法唯识的思想。通过阐述万法唯识来建立唯识学的中观正见(唯识学叫中道见),从而证明唯识无境。大家注意这个观点“唯识无境”,在成唯识论上也在讲,一切无有实,那么这个外境呢?实无外境,没有外境。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是没有的,是虚妄的虚幻的,不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这么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呢?拍拍桌子,那你怎么说这个是虚幻的呢?拍拍自己的手,你怎么说他是虚幻的呢?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虚妄遍计,遍计所执。唯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要想通这个道理,就要明白这三性。遍计所执性啥意思呢?这就是我们执着所致。我们的妄心执着,颠倒梦想,种种的妄心执着。我们的妄想太大了,楞严经上讲的我们的物质世界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坚固妄想所致”。包括我们这个人身怎么来的呢?也是坚固妄想所致。进一步解释的话就是因为万法唯识嘛。再具体讲的话就是这部论上讲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再加上第七识末那识、再加第八识阿赖耶识,共八个识。那么这八个识就称为八大心王。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只是外在的,是外在的分别。真正的根在哪里呢?我们的我执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的执着是怎么来的?就在第七识。第七识是前六识的依据,前六识是依于第七识而发挥他的分别作用的。第七识末那识就相当于是老板,前六识就是员工,员工肯定要听老板的,是这样的。所以就是依于第七识来起的分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都是我我我,听我说、你给我站住、我觉得怎么样怎么样,是不是都是我?你看我觉得这个觉得就是分别,我认为这个认为就是分别嘛,这是前六识,所以你还是离不开这个我,这个执着妄想的根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翻成汉语又叫执我识。那么第八识呢是我们实际的主人所在,主人翁所在。但是你不认识他,因为都是被我执所占据了,平时你是不认识他的。你看在八识规矩颂当中有句话:“去后来先做主翁”,有这句话吧?去后来先啥意思?我们死的时候他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个就是神识,最后一个离开。那么来呢?是第一个来,投胎嘛,肯定是第一个来,走的时候医生宣布某某某几点几分走了,这叫去后来先。其实说真正做主的实际是第八识,但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因为被这个我覆盖了,平时都被这个我占据了,就忘了谁是主人。所以我们就给他个定义,第七识向内执取第八识为我,这个躯体就是我,这个身体就是我。哪里有我,地水火风哪里有我?但是他就是认为这个躯体是我,这个五蕴色身就是我,向内强烈的执着分别这就是我,你可不能惹我,惹我我就给你毛起,向外就执着于外境为实有,是实有的。所以我们认为是实实在在的,这个物质世界是实在的,是实有的,就是因为第七识向外执着,认为外境都是实有的,宇宙万法都是实有,是这样的。刚才讲了这个根就知道,这个我执、执着其实是我们的虚妄遍计,遍计的遍就是普遍的遍,计就是计算的计,普遍的算计,普遍的执着,因为执着一切万法,普遍不普遍?相当的普遍,遍计一切法,认为一切法都是实有的,这就叫遍计所执。其实我们要分析的话,分析我们这个身体,地水火风,我们这个宇宙的构成,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哪个是我?地大是我吗?不是。水大是我吗?不是。火大是我吗?不是。风大是我吗?不是!哪一个是我?其实没有一个我。但是你不明白呀,因为你太我执了,不明白就是认为这个就是我。有了我之后,就有了我的,我的天哪,请问这个天是你的吗?我的妈呀,这个妈是你的吗?但是你就认为就是我的,认为是实有的。所以就分一个我、我的,这个在唯识学上就是一个我一个我所。这个我所是什么?就是属于我的我所有的,我的房子、我的天这些,就是我所。其实他不知道一切法都是依他起的。因为刚开始他是强烈的执着,向内执取第八识为我,向外执取万法都是实有的,所以就造成了我执和法执。那么下面佛就给我们说了,你的这个看法是错的,那么怎么看呢?佛就说万法都是依他起的。这个依他起是依谁起呢?依识。万法唯识,万法都是依识而起的。都是依于这个唯识而起的。就是说什么是识呢?在这个唯识学里也有解释,特别是在成唯识论里也有解释,识就是了别,识者了别也。就是分别,就是依我们的分别而起的,这就是依他起。因为我们这个识它有我执有分别,所以就缘起了万法。所以说在这个华严经上那句话就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的八识心王因分别而起,既然因分别而起的,那么当然就实无外境,所以外境都是不存在的,外境都是虚幻的,是四大构成的一时的和合物。你看我们的身体,就是四大和合物。包括我们的宇宙也是四大和合物。我们的宇宙有成住坏空,成就是宇宙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所以你感觉到好像这个宇宙很好嘛,比较稳定。因为这是处于成的阶段,比较稳定。然后住是属于失去稳定的阶段,所以你还是感觉很好,那么坏就是他的稳定性得到了破坏,就不稳定了,就会出现很多山崩地裂、海啸、地震,乃至慢慢就会宇宙大爆炸,坏就是彻底消亡了宇宙大爆炸彻底消亡了。你看现在的科技,我们的地球,会有毁灭的一天,包括太阳也是。太阳是恒星,我们地球是什么星呢?行星。恒星是发光的,太阳是恒星,发光的是恒星,恒星也会燃烧尽的,也会有消失的一天。太阳比我们大多了,大了不知道大多少倍,大太多了也有消亡的一天,我们这个地球也会有消亡的一天。所以为什么在地理学上有一个宇宙大爆炸,就是根据这个观点提出来的,其实就符合佛教所说的成住坏空,这是从大的来讲。具体从我们人来讲,就是生老病死。投胎就是生,从生到死中间就会经过老,不断地变老。你看今天我们就比昨天老一天,我这句话说完就老了几秒钟,我这杯水喝下去又老了几秒钟,所以你看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为这个老付出代价,下一秒就比上一秒老了一秒。所以我们每天过日子实际上就是不断地老去,这就是无常。老还再加上个病,这个病是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是不是都会生病,只不过有的人病多有的人病少而已。最后就是死嘛,就消亡了。所以我们这个人生老病死你怎么说他是实有的呢?宇宙还会大爆炸,我们的身体会生老病死,你怎么说是实有的?还有从我们这个念头来说的话,我们这个念头有生住移灭,一个念头起来了,这是生。有些妄想在你心里面纠缠着老是挥不去,特别是当那一天有人惹了你之后,你老是想这个事,这就是住。老是想这个事,纠结别人给你说的那句话,你很烦恼,这叫住。然后你就不断的安慰自己,这是移,慢慢的你要好受一点了,因为不断的安慰不断的说服自己,你的心结在变化,这叫移,移就是变化。最后你的烦恼没有了,生住移灭,灭,没有啦。这是大的念头,小的念头就是一生一灭,起来啦又灭啦,再起再灭,我们的念头就是这样的。就是不断的生灭起伏,此生彼灭,此起彼伏,就是不断的这样。哪有不变的呢?难道这个念头是真实存在吗?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所以叫妄想或叫妄心。这个妄想是粗的,是成片的。成片的叫妄想,你想半天,成片的那叫妄想,那些不成片的不连续的那个念叫妄念,不连续的、阶段性叫妄念。一念叫妄心,那个念头一动叫妄心。妄心看不住就是妄念,妄念看不住就是妄想,妄想再看不住就是妄情。妄情比如什么呢?电视连续剧。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到现在还在执着还在放不下,都演了几十年了,有的都演了快六十年了,都现在还放不下。这叫妄情。你看这就叫由细到粗,这是我们研究他的生成,怎么来的,我们认识他,这就是认识论。这是我们研究他的认识论,或者叫宇宙生存论,或者叫宇宙发生论,就是这么产生的。那么要解决他怎么办呢?就是要由粗到细,先要解决最粗的妄情,破除我执,要测定解决的话,必须要破除我执。破除人我执、法我执,然后你才能得到人无我、法无我,得到彻底的解脱,这老难了,人的这个情执最难破。你看我们生病了,医生说你哪个器官需要切除,然后多少钱。你看好不讲道理,你切我的器官还要找我要钱,好不讲道理,到哪里去讲理?没地方讲理,那好吧,好好好交钱吧,然后给你说到哪天给你切除。你看这就是情执,这就是我执,舍不得割除。所以这个我执难破,真的是很难破的。我们通过分析依他起,都是依于唯识分别而建立的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但是我们却因为我执,就认为是实有的,就抓住不放,牢牢的抓住不放。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为了活命,就是为了维护这个我,相当于保养维护换零件。哪怕换零件花再多的钱,我也要把这个零件换了。为什么换零件?就是为了维护这个我。就像保养汽车是一样的,时间到了要去保养,零件坏了要给它换零件,就跟我们维护身体是一个道理。需要换零件的时候就要换,我现在给你换一个瓣膜就换一个瓣膜,需要切除就切除,最后医生说实在不能再切了,切了没有意义了,放下吧。我看没几个能放下的,放下的少。所以依他起性就是让我们认识一切万法都是依唯识建立的,就是让我们认识这一点,但是认识这点可难了,这是需要体验的。怎么体验?需要修证来体验,你只有真正体验了那一步,才能真正看破我执。才能放下,要不然你是放不的。我们仅仅这么说一下能放下吗?放不下的。我们这么学习一下说一下,只是让你有个认识,然后你依这个认识去思维去修证,闻思嘛。我们现在是闻思。闻思之后去修证,修证之后,你体验到了,哦,原来这个世界真的是虚妄的,真的是假的。你没有这个体验你是放不下的,所以上面讲的看着是道理,其实这些道理是需要你去证明的,你要用你的身心去证明,做实验,这就是佛法的实验,用你的身心去实验去证明。他跟科学实验不一样,像发明一个新药,是用小白鼠去做实验,然后小白鼠证明这个药很管用的,然后再用到人身上。我们佛法的修证就是要拿自己做实验,要拼命的去学习去闻思去参禅打坐去破除我执,这样你才能证明,原来一切真的都是颠倒梦想,然后你就放下了。通过上面的分析主要是让大家先认识一下万法唯识的道理,其实这个通过阐述唯识的道理,来认识万法唯识、来认识唯识无境,识外无境,识外的一切外境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没有的,是虚幻的是虚妄的。这是第二个内容。

    第三个主要内容,让我们认识心与识的关系。实际就是佛教的心理学。这个佛教心理学主要体现在唯识学上,这个唯识学对我们人心的种种活动的分析是非常的精辟、独道的。你能够把唯识学学好的话,心理学就读懂一大半了。所以第三个内容就是让我们认识心与识的关系。你看这部论: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其实就是通过分析一切法,来证明法无我。 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五者无为法。他把一切法就分为了五种, 那么心法就指的种种心理活动。通过分析种种的心理活动,刚才不是说了唯识三性吗?刚才我们分析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通过分析遍计所执性,让大家知道一切都是虚妄的,就不要再去虚妄了,我们要认识依他起性,依于唯识而起的,所以你就要去观照这个识,观照心识,观照心识你才能够慢慢转识成智。唯识学最后通过观照这个识,然后转识成智,转识成智之后你才能够破除我法二执,证得圆成实性。第三性是圆成实性,就是圆满了。所以由我们分析这些心识的关系,最后让我们深观唯识,更加深刻的去观照、去分析、去领会、去体会各种唯识(就是八识),然后认识八识跟其他的关系。他上面讲了心法,心法实际上就是这个八识。心所有法就是依于这八识依于而起现的种种心理活动,一共是五十一种,就是五十一种心理活动。那么我们这个心法包括心所有法,他不是独立的,他不能独立存在,要变为各种法(色法)。比如我们眼睛看到这个灯,就会产生种种心理活动。色法有多少种?色法有十一种,都不能独立存在的,他这里只是对他进行了一个大体的分类,分类的目的也是让我们认识一切万法都是虚妄的,来证成唯有识,唯就是只有,只有识,当你达到只有识的时候,我们再分析这个识,来破除这个识再转化这个识,然后你不就转识成智了吗?所以唯识学的修行就是这样的,先通过分析、通过闻思,先排牵,牵出虚妄遍执性,就刚才这个遍计所执性,深刻的观察依他起性,最后达到原来只有这个识,只有这个识是真的,外境都是虚妄的。当达到这一步的时候,然后你就进一步认识,这个识是真实的吗?佛说NO,当然佛不是用英文说的,佛当年说法是用梵语说的,他没有说NO,但说的跟NO相同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这个识,这个识就是分别,下一步就要转识,要启发观照,唯识也要讲观照的,唯识观嘛。一层层的去粗存细,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其中一个观法,叫去粗存细,就是把粗的分别先去掉。啥是粗的分别呢?前六识嘛。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是粗的,先把这个分别去掉,这叫去粗存细。所以我们学佛要学会减少用脑多用心,慢慢的不要用脑,要用心。当你会用心的时候,你就会学佛了,然后你就会做人了。我们为什么不会做人啊,因为你只用脑不用心,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好奇葩,为什么这些事情还会出现?因为他不用心只用脑,光用脑子就会出现好多奇葩的事情。大家知道我们这个脑,在头部,有前脑后脑,你不管是前脑还是后脑,我们的第六意识就存储在后脑里,第六识存储在后脑里,以后脑为浮尘根,所以说我们用脑就是用的第六识。我们现在的这些知识,各种技能其实都是在锻炼我们的第六识。越锻炼人越聪明,越聪明的人就越烦恼,大家说是不是嘛?越聪明的人越烦恼。你看聪明绝顶的人就最烦恼的人。你看你认识的人当中,因为他聪明看问题就尖锐,就越烦恼。你看我们傻,傻就有傻福,反正我们也看不清楚,反而还快乐。这就是用脑的危害性,越用脑离道越远。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活的方便,我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方便,但同时我们离道越来越远。因为都不会用心了,全部都用脑了。以后就越来越多用脑,用心就越来越远,所以人就越来越烦恼。所以现在这个恢复传统文化就是为了挽回这个,让我们体会少用脑,多用心。因为这个第八识就存储在我们这个心包络里,以心包络为浮尘根。第七识在哪里呢?第七识就在后脑至心包络连通的脉管里。为什么说我执会变化,因为他在后脑和心包络上下连通的脉管里,他会游移,会游动,在脉管里游移浮动。我们这个眼识就在眼根,耳识就在耳根。大家注意,这个根跟眼睛不是一回事,我们这叫器官。刚才讲的先把粗的分别去掉,少用脑多用心,不断的回归我们的心。为什么要心念耳闻,心念耳闻就是反闻,观照就是返照,慢慢就回到这个根里。你们听过楞严经的就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功能就是见闻嗅尝觉知,简称就是见闻觉知。那六根之性其实就是第八识的功能,所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转换,转换了前六识,同时也避开了第七识。所以要心念耳闻,要返照其心,要返照、返观、返闻。心念耳闻就是返闻。楞严经第六卷“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世音菩萨耳通圆根章就是这样讲的,通过返闻,听大海的海潮音,那海潮一涨一落。涨潮了,波涛汹涌、波涛澎湃,就需要返闻。如果不返闻的话,烦死了是吧?一涨潮就是半天,退潮的时候风平浪静。一涨潮的时候就半天,你不烦死了?如果你返闻的话,慢慢的音声对你来讲就没有影响。这样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个声音就不存在,这是真的。当你用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个声音就是会消亡,这叫纳音入根,纳音归根,一切音尘都归于这个根性。这就追,追到这个根了,追到根就追到第八识心了。这个时候就到了哪一步了?就到了我们昨天学习的奢摩他了。就到了止了。“初于闻中,出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到这一步就追到这个根了,就一念不生,就是奢摩他的境界了。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心,减少用脑。好多家长骂自己的孩子,你不知道用脑子?他不用脑子是对的,因为他在用心。家长和老师都喜欢这么说,你不动脑子啊?所以要回归这个根,在这个唯识观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到了根这一步就是到了奢摩他了,再往前一步就转识成智了。就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四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乘百法明门论(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el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