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阶段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八年,经历了初小升高小、升初中、再进中专。
与后来及现在的学生相比,没进过幼儿园,没读过学前班,沒进过兴趣班,没上过补习班,没有家长補导,没有家庭作业(寒暑假例外),只有每周五天半的正常上课(初中才有晚自习)。但这期间学习是必须认真的,否则不仅要留级,有些同学甚至会被家长悍然决定提前“毕业”,然后跟着父母学做家务和种地。而我则是边上学,放学后和星期天、寒暑假、甚至上学之前也要做点家务活。所以每周五天半的读书学习对我就显得特别珍贵。
玩耍肯定是有的,主要是在学校,在下课后,在课外活动时间,在放学的路上,在干完家务活后。玩过抽木砣螺对碰,木手枪作战,弹弓打鸟,竹弓箭射把,竹筒水枪,竹筒气枪,竹筒弹射枪,竹筒螺旋桨,抓(飞)子,跳绳,踢石板,丢包儿,锡踺子,杀羊儿,捉秘藏,滚铁环,堆罗汉…。想乍玩就乍玩。玩具多为自己制作,玩时很开心,制作时很用心,还发现了些小奥秘。
当然这些是在不同的年龄时期各有侧重,随着年龄的增长,玩耍兴趣逐渐降低,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就转向了学业。
值得庆幸的是我没留过级,更没和某些同学那样提前“毕业″,而是在不离劳动的环境中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然后随广大的知识青年到了“广阔的天地"。然后又参加了工作。
由此看来,我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安排我的家务农活对我有点压力外,没有人专门在读书学习方面给我任何压力和助力,但我的学习成绩却一直都是中等偏上,小学阶还属拔尖学生。从三年级几个村合校到六年级一直是班长,每次奖励少不了我,这並不值得吹嘘,但的确如此。现在回忆总结一下,当初主要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的促成了我的人生格局。
一,客观环境中的比较让我做出了选择。
生在农村的孩子,父亲从事水上木船运输,常年不在家,母亲每天要在集体干农活,很多学生须帮助做家务农活在所难勉,中学还有农忙假。感觉读书学习比干活费力小多了,还能感到新鲜有趣,所以读书学习就成了轻松愉快而又有吸引力的事情。如果读不好书就只有回家天天干活,所以我就选择了多用脑和少用力,读书也就比较认真。
那时农村有文化的人很少,見到能读报、会写字、会算账的人,大家对他格外尊重,都羡慕这样的人。我天天能見到有文化的人就是老师,总觉得他了不起,说出的话有道理而且很新奇,与别人总不一样,总是吸引我上课认真听他讲那些新鲜的事和随同他进行有趣的思考。另一面就是,没文化的人遇事总是要委身扒结有文化的人,比如写信,打个收条…。你选择将来做哪样的人?
二,生活中的多元素调理了身心。
做些家务劳动,和小伙伴们游戏,自由自在的玩够了,然后再回到课堂上,就象饿了去吃饭,心境愉悦。饭菜格外有滋味,杯盘見底,馋犹未尽。
以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去上课听讲,去读书学习,哪有听不进去的道理?又怎么会读不好书呢?所以学习起来效率就高。
多彩的课外活动与读书学习又象餐桌上的各种美味菜肴,风味多饭就吃的多,吃寡饭咽下几口就沒胃口了,还能吃下多少?况且菜也是养人之物呀。饭和菜轮番吃才能吃的多,吃的饱。学习知识也是一样的道理。
学校和老师组织的活动有时还带有写作文的任务,和读书学习紧密地连在一起,课外活动也是读书学习的一部分。
三,有驰必有张,专心上好听好每一节课。
我们那时上每一节课,老师讲完后会问同学们懂了没有,只要用心和认真也就容易懂。如果大多数同学都说懂了,老师马上布置作业,作业大部分在课堂上完成,专心听讲的人,作业肯定完成得快,不认真听课的少数人只能放学后留校补课和补作业。所以没有多少家庭作业,学生的任务必须在学校完成。
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不能和大家一起放学回家,也不能和大家同时下课去玩耍。你不用心听讲,当天就过不了放学回家那一关,个别同学留校做作业,回家晚了,老师就捎信让家长来接。可見老师的责任心有多强。当然这只是极少数懒孩子或笨孩子,绝大多数孩子都愿积极努力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而且可养成雷历风行的作风。
四,在校当个好学生,离校就是一群“小儿郎"。
那时的小学生,完全小儿郎的心态,“不是为做官,不是为面子光,只为做人要争气,不受人欺负不做牛和羊”。家长也都是这种心态,不给孩子加压力,任凭孩子自由发挥,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了在家也做不了啥事,送学校混几年再说,根本就没什么大的要求和目标,对孩子来说就没任何压力,但每个人潜质总是存在的,未来的路和目标主要还是由孩子自己决定。是金子任你去发光,是黑炭也任你燃烧发热可能更有意义,又何尚不可。
我小学毕业后,压根就没想到自己可以上全县重点初中,若不是班主任要我改自愿,我可能就和一中插肩而过了。上初中后才明白多学点知识将来干什么都会对自己有好处。
当初中快毕业时,思想政治教育尤为突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意思就是不管升学或回家务农,都一样报效祖国,都是“为人民服务”
我当初听了上述这些话,确实做了两种准备。与别人不一样的是,没有公费资助的学校我是肯定不读了,因为经济困难,排除了上高中的准备,另一种准备就更充分了。结果却让我如愿以偿,至今无憾。
上面介绍了我少年读书学习的的一些经历,我想说明的是,沒有过分压力和不脫离劳动的学习环境,同样可以升重点中学,可以升入自己选择的学校。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大概有如下几点:
1.首先是心态,主要是家长。对于读书和学习的目的、目标,无需定得空洞和高大,要结合实际情况,只需努力,无需攀比。多给鼓励,少给压力。理想的建立也应该是分阶段和有过程的。少年儿童最初总是以玩耍为主要需求的,要转变则须循序渐进,随年龄的增长多数儿童大脑发育会自然上升,迟早都会得到认知和向自觉转变。学习的动力就会自动产生和逐步增长。
起初目标高大,只不过是让人听起来暂时感到振奋,那未必能成为他奋斗的方向,未必成为他学习的动力,也未必能够实现。所谓希望大失望也就大。
2.获得动力的起点和方法。应该选择生活中几件使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或者不同类型的人物,在他印象中留下鲜明的对比,若能触动他的神筋细胞,或许能驱驶他去努力实现目标。
3.力争把家长的主动要求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学生的主动努力和家长的关怀与支持。学生读书学习同样也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家长,甚至老师也只能是外因,比如说你给孩子配高级完美的营养餐,有的孩子没胃口,你逼着他吃,还有可能把肠胃吃坏。如果让他尝尝饿的滋味,给他换一段时间的食譜或者喝一剂良药,调理一下他的肠胃及消化糸统,然后要他吃饭就容易多了,接受知识的胃口和吃饭的胃口应该差不多吧。想办法让学生主动爱学习了,家长和老师轻松,学生也一定能成才。
4.有的学生偏贪玩,懒学习,甚至调皮捣乱,必要的惩罚也应该,不可护短。学生除了知书达礼外,还应改掉坏习气。比如我读书时极少数学生玩不成作业要留校继续写,完全是善意的惩罚,晚了家长来接可能还要受皮肉之苦,难道能不长记心?
希望此文能对现在的学生和家长解解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