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应试教育这个名词是在我高中时。那时减负、应试教育是社会的热门话题。家长们、老师们、学生们无时无刻谈论的都是减负,抨击着应试教育。那时对应试教育的认识就是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只是为了高考。但年幼的自己却不知道假如不为了高考,读书又是为了什么?于是,天天喊减负,负担却一届比一届重;天天批判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却越来越受追捧。为了高考,孩子早教的年龄越来越早,书包越来越沉,补习班越来越多,其他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虽然心底里知道这样的学习好像总有哪里不对,但总是谈不上来,直到上了大学。
大学时,我幸运的通过了英语4级,但在6级面前摔了一次又一次。无论怎样准备,总是离过线差个3、4分。听力无论怎么听,还是听不清爽。作文依然一如既往的写不出来。于是我一次又一次的见证着六级的改革。曾几何时,我也曾相信什么快速通过六级或独家秘方,但后来才发现以我薄弱的底子根本支撑不起来大学的英语考试。
我的英语底子非常薄弱。初中时听英语如听天书,对英语总是高山仰止,能应付考试就万事大吉,没有在英语上投入过太多。到了高一,发现英语在班里倒数的我开始发慌了。我第一次认识到英语成为我日后发展的障碍。于是我想赶紧提高英语成绩。在兄长的建议下,我开始每天做两篇阅读。因为时间安排不得当,没有时间去背诵课本的单词,于是不得不以阅读题中的单词来应付考试。在那个语法、阅读的天下的年代(我们省响应减负号召而不将英语听力计入高考总成绩~我觉得这是一条恶政),靠着这种应试方法还是拿到了一个很有脸面的高考英语分数。那时的我还以为自己的英语很牛气,直到我遇到了六级。
在六级跌打过多次后,我认识到自己的英语其实并没有牢固的基础。虽然语法不错,虽然给我篇文献我能翻译。但语言不是盲文,应试的英语并不是语言能力。我第一次认识到过去没能熟记单词是多么的错误。也第一次认识到为了应试而舍弃听力这一当时看来无比聪明的做法是多么的短视。但错以酿成,只能慢慢弥补。即便如此,当我回首过去时,我总是在问自己,我会去背单词、背课文、听听力吗?
我想依然不会。回望过去的日子,每天都在应对各科布置下来的作业,还要抽出时间去做课外的练习册(本人理科并不是很开窍),还要去上各种提高班,时间总是紧巴巴的像打仗。因此,需要花大量时间背诵的语言类总是作为心血来潮或休息的一种手段。很明显,这样的投入根本不够。所以即便回到过去,在应试的环境下,身为资质平庸的自己,在各科的各种轰炸下,还是会舍弃英语。但是,仔细回想,英语课是否起到了一丝帮助呢?我想很少。
回想当初的英语课,其实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按语言能力的培养去深入,到了高中更是在分数决定论的引导下,听力什么的上都不上。即便不提应试,一周虽然很多单其实很少,还被削减的课时离,教师既要认读单词,又要讲述课文语法,还要担负听力和写作。而且很多学校为了留足够的时间应对中、高考的复习,课程进度更是赶得很。我想,这样的情况,也只容许教师各个方面浅尝则止,而不能按照语言能力的培养去慢慢诱导。即便从初中开始就读课外的英语提高班,但无外乎只是在做课堂上老师们来不及深入的语法知识,练习的是一整套应试手段。无论课内、课外,英语的语言能力都得不到任何提高(语言能力绝不是应试能力)。
于是问题就摆出来了。我能看懂英文文献,却不会英文写作。我能读懂英文阅读,却既听不懂老外说话又不会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这样的英语学习让我迷惑。
假如抛开应试,英语本该是这样发展的:单词的认读、记忆,课文的语法讲解及记忆,听写及跟读,英语的表达。每一块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但我们做不到。而大多数家长也不敢让孩子舍弃部分没有任何意义的家庭作业。于是本来系统化的语言能力培养就变成了碎片化的应试教育。
其实反观我们开设的课程,其实很多科目仅仅是在普及一种常识,仅有的少数科目需要培养一种系统化的认知。但问题时所有的科目都在渴望系统化和初级的专业化。这就造成减负永远减不下来,而系统化的学习总也是碎片的、零散的。系统化的知识是有用的,常识性的零散的知识并不会起太多的帮助。比如我总也不明白历史总是问我们某个名人的生卒年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这种细节只有对需要构建系统的历史专业的同学有帮助。而对于大多数人,这种小知识并不能为我们的生活、创新所用。而我们却不得不在学校、家庭的逼迫下去做、记忆这些没用的东西。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
其实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忘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出于一种怎样的目的。其实教育是普及常识、培养某种能力、学习某种普世思想的方式,而不是为了考试。但我们现在却忘了教育是为了培养一种能力。我们课程的安排、设置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越来越不把能力培养合理的涵盖进去。简直就是一种本末倒置。无论我们的课本编排的如何合理,考试形式不做任何变化都只会是继续在应试教育而非能力培养上越走越远。
考试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并指导教师改进教育理念和方式。但现实却是,在应试的考试下,教师好坏的评判就只有依靠其毕业班的重点达线率。无数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他/她的班级上线率特别高。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告诉我们,达线率不等于能力。甚至高分低能比比皆是。我们该怎么办?
教师只是响应社会呼声的末端,他们改变不了什么,甚至也很少愿意去改变。所以在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出题理念上不做任何变动的情况下,无论我们呼声如何高涨,无论我们怎么强迫学校改变其教学模式,都不会阻碍一切向应试教育的变质。要想改变应试教育,就必须改革我们的考试理念、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只有考试开始注重于系统的能力培养的考察,而非面面俱到的考察时,学生素质才会有真正的提高,教育质量也才会有真正的提高。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却缺乏这种有魄力的教育家。我想,当什么时候教育家不再那么稀有,优秀教师不再那么风光无限时,我们的教育才真正的回归了本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