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三个结拜兄弟因为一场误会制造了一场灭门案,总共杀死了一对老夫妇一个女孩。在成功潜逃后,他们摇身一变潜藏在另一个城市的角落,分别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帮助无数乘客却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一名协警,除暴安良,却从没想过升迁入职;一名渔夫,每天照料着孤儿过着一如既往的日子。三人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被新来的警察伊谷春以及他的妹妹伊谷夏打破了……
——电影《烈日灼心》
要想比较全面的评论一部电影,我们可能要从摄影、场面调度、运动、剪辑、声音、表演、戏剧、故事、编剧、意识等方面去逐步分析,但限于篇幅,我们今天只聊聊《烈日灼心》这部电影的编剧、故事和意识三个方面。
编剧
剧照说起《烈日灼心》这部电影的剧本来源,就要追溯到2010年1月。当时蓝色星空影业公司文学策划部副主任孙庆在《收获》杂志上看中了须一瓜的犯罪题材长篇小说《太阳黑子》,之后他与须一瓜取得联系,最终“蓝色星空”获得了电影改编权。
与此同时,导演曹保平正拍摄电视剧《延安爱情》,他看了《太阳黑子》后也非常喜欢,想执导这部戏,于是公司把编剧和导演两项都签给了曹保平。
剧本改编花费了很多时间,导演曹保平推翻了很多稿,常常因为在逻辑上无法说服自己而写不下去,原著作者须一瓜曾是一位政法记者,所以故事中很多桥段来自真实事件改编,也涉及很多敏感话题,需要艺术处理,但又不能影响戏剧张力,这个过程非常煎熬。
直到2013年,单剧本就打磨3年的《烈日灼心》在厦门正式开机。
其实在原著小说《太阳黑子》里,故事开头是隐藏了故事凶手的,随着情节层层推进,读者发现疑点越来越多,主人公三兄弟是灭门凶手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小说的矛盾点终于塑造成功。读者读到这里就越发纠结了,之前的认为的好人真的是好人吗?即使做了错事,但幡然醒悟后,法律能不能网开一面?
而剧本改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导演知道在电影里是无法隐藏住凶手是谁的,观众很快就能猜到凶手是这三兄弟。与其绞尽脑汁的藏但还是藏不住,不如就直接把凶手在开头以评书的形式告诉观众,这样后面的剧情就可以由观众和警察伊谷春一起找凶手变为了观众和三兄弟一起想办法来隐藏事实。这样的改编给观众带来的悬念并未减少,反而还能让观众以局外人的视角来反思: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罪和错,每个人心里都有。——《烈日灼心》
再说说《烈日灼心》这个名字的改编,个人认为也是相当成功的。原著《太阳黑子》的题目其实正是表达了小说矛盾主题的存在,太阳本是无限的光明,但里面也有不可抹去的黑点,也是在隐喻主人公做了好事,但黑点始终是黑点,无法被抹去。
而电影使用“灼”这个动词,直指人们内心的拷问,不但是拷问电影里三位主人公,同时也是对影片里每一个角色的良心拷问,比原著太阳黑子的表现力更强。
剧照故事
电影故事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呈现故事,第二种是讲述故事,这两种方式带来的是截然不同效果,就像电视剧和评书。
《烈日灼心》的开头就是用评书的形式来讲述,旁白和观众一样,都是旁观者的角度,都是站在公正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开头便是三个主人公的凶残灭门,而旁白也明确的表达了对三个凶手的负面态度,也为后面剧情的矛盾制造了铺垫。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电影美中不足的地方也就在于开头用了评书但结尾却没有旁白的呼应,总感觉还是有点首尾不搭。
好的电影故事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故事应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2、保证故事逻辑通畅可信
3、好故事应该是既简单而又复杂的
4、好故事应节制处理情感
——《看电影的艺术》
总的来讲,《烈日灼心》讲述了一个杀人与救赎的故事,从杀人最初的悔恨,到一边潜逃一边赚钱抚养一个孤儿。转变的原因就是为了回答一份良心的责问,三个人背负了足够多。虽然他们已经完全变好,但却还日夜受着煎熬。死,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救赎、是一种自我的宽恕,更是为了给一个小女孩隐瞒生活的真相。这个故事里,有着太多的心酸与无奈。
意识
电影的意识,多数是指电影的制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价值观。
虽然影片的结局还是要宣扬法不容情的意识,可我们会为三个人的死感到惋惜,我们确定他们是好人,如果他们没杀过人,一定能成为这社会上优秀的人。
人生必有裂痕,但那同样也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也许,正是杀人后的悔意与想要自我救赎的动机成就了他们,救赎是自己对自己良心的一个交代,也是人性向善的动力。
剧照有人说人性本善,有人说人性本恶,我相信这结论是很难认证的。可我们还应该相信,这世间本没有坏人,有的只是不成熟的人。就像《麦田守望者》里的那句话,一个不成熟的人会为某种信念轰轰烈烈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会为自己爱的人谦卑地活下去。所谓的坏人,也必是因为某个原因去做了错事,只是那时我们还不懂怎样叫做爱人,怎样叫做苟活。
未必每一个人都能从不可一世变成一个成熟的人,毕竟这成长的过程是挣扎而痛苦的。对于成长的痛苦,究竟需要经历怎样一个过程,也许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