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父母家一趟,车开到家门口,一眼看到老父亲在烧柴火锅,还未下车,就闻到了一股香味,隐隐约约地透着过年的味道。
儿子自小喜欢烧柴,每次到姥姥家里,不烧柴火做饭就觉得有点遗憾。看到姥爷在地锅前坐着,他立刻去接了班儿,把烧火棍拿到手里,捅捅柴,戳戳灰,高兴地不得了。
自幼在姥姥家的老院里散养的他,看见烧锅就走不动,搬个小板凳,坐在土灶边,小手不停的“帮忙”。一次,二三岁的他,捡了根塑料编织带,往灶里塞,引着火后不知道松手,发现火快烧到手指头了,赶快扔,结果,滚烫的塑料油被甩到手上,吓得哇哇大哭。我们听见哭声,跑过去,看见他中指背上一滴塑料油,还起了水泡,我想着把那滴油弄下去,抬手一扒拉,儿子手指的皮一块儿掉了,露出粉红的肉肉,他哭的更厉害了,我一时不知所措。后来,怎么办的,到今天,我真忘了,只记得那是冬天,伤口愈合的慢,还留了个疤。即使如此,他对烧柴火锅的感情一直都在。
老爸说锅里蒸着焖子,这是我们都爱吃的。我家的做法是和附近村里人一样,都是用煮肉汤焖了粉条后加入粉芡和匀,在蒸笼篦上铺一层白菜叶,把混合均匀的粉条粉芡平摊一下,焖子的厚度决定了需要在锅里蒸的时间。
下午回家时,两大块圆形的焖子被老妈切成八块,分成四份装袋,姐弟三家都有,还有弟弟朋友那天也过来玩,也有份。老两口总说,自己老了,随便吃点就行了,焖子让孩子们吃。
小时候,焖子是办酒席和过年时才能见到的美食,很少炒着吃,一般都是在八个扣碗那道大菜里出现。焖子切长条,放入小碗,再和其它装碗的条子肉、小酥肉、莲菜块等一起蒸,出锅时,倒扣在深盘里或者浅口大碗里。上桌前,大厨淋入一勺调好的汤汁儿,撒一点香菜点缀,可谓色香味俱全。
随着年龄见长,家里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煮肉蒸焖子,想什么时候吃,只要有时间,都能做。家常菜成了炒焖子,因为更容易做,而且炒出来的口感更好,传统扣碗的做法倒是很少用了。
炒焖子,我喜欢放一点芹菜和青椒,有蒜苗配,味道更好。今天的炒焖子,做的也非常好吃,虽然只放了青椒和胡萝卜做配菜,加入了一勺儿子做卤肉的老汤,做出来的的口感是筋软,黏锅的锅巴酥脆,哈哈,瞬间有点吃炒凉粉的感觉了。
周末如果有空回去,爸妈总热衷于做我们喜欢吃的,吃不完的再打包带回去,当然,还有他们田园的蔬菜,后备箱总是塞得满满的。
一块炒焖子入口,浓浓的亲情缓缓在心里流淌。
焖子香喷喷,
父母爱意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