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史书大概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一种是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纪传体记载的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他的兴起,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讲的是一个人如何的牛逼;编年体则是记载着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功绩,然后又是如何一步步衰落的,讲的是一个人或家族跌宕起伏的命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然而历史却又总是不断的在重演,是他们没有吸取教训吗?为什么结果大多趋同?不是被族灭,就是被篡位了。
有一句话我觉得大概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疑惑:狡兔死走狗亨,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打天下,治理天下是需要人的,当你的功绩可嘉时,是要论功行赏的,而当一个人权力过大时,就会威胁到皇权,皇权为了自保一定会反击。
比如西汉重臣霍光,辅佐孝武帝,孝昭帝,孝宣帝,三朝元老,孝昭帝孝宣帝期间,大权在握政由他出,汉武帝时期他有一个很屌的哥哥叫霍去病,有一个很屌的舅舅叫卫青,孝昭帝时期他的外孙女是皇后,孝宣帝时期他的女儿是皇后;他死时皇帝皇后亲自吊念,葬礼的排场是皇帝级别的。
然而,死后三年,家族全灭,女儿皇后被废,为什么?被治罪灭族的理由是谋反,而谋反的理由是什么?是皇帝已经容不下你家族了。皇帝容不下你家族的原因是你的族人把持着各个位置,占着位置不理政事,飞扬跋扈,其实都是表面理由,都是朝堂之中争权夺利,攻击他人的一种手段,真正的理由在于你家族的枝叶太过庞大,不赶快治理,后期就治理不了了。
实际上就西汉而言(当前进度只看到了孝宣帝),像霍光家族一样命运的人非常多,霍光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汉朝初建,评定功绩的时候,被刘邦称赞的有三人: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
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张良因为不食人间烟火(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他留给后人的既没有大官,也没有厚重的钱财,所以他的家族过的很平坦;而韩信在刘邦时期就被灭了,萧何的后人后来也被灭了,身死国除。
当一个人大权在握,但又是位列人臣,一定要想好出路,要么明哲保身,激流勇退;要么更进一步谋朝篡位。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是无法意料到这样的结局,而是无法找到破解之路,激流勇退,但很多时候你退不了,不管是因为对权力的迷恋,还是家国的重任在肩,你只能选择身居庙堂,比如武安君白起,秦王要他带兵打仗,但长平之战后秦国内部士兵也死伤过半,国库空虚,认为国家应该修养生息,称病不起,然后被赐死了。
君臣之间的猜疑是怎么产生的?大权在握时怕你谋反;论功行赏时又无法加封,如果你自己又是一个无所求的人(不替自己的子孙或兄弟谋求封赏),你怎么让皇帝相信你是一个忠臣,而不是在下一盘大棋呢?
可是,如果赏赐过于丰厚,族人身居要职,不就又产生了威胁吗?
所以终究没几个人是能够善终的。当然谋朝篡位的也很多,比如三家分晋,过程跌宕起伏也是相当精彩。
历史很残酷,在于所有的教训都是用生命换来的,然而教训终究只是教训的原因在于,路就两条,只有到达终点和没到达终点的区别,没得选。
当然,更残酷的地方在于,常常一个“蝗”字就略过了几万个人的生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