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曹操摩拳擦掌,一声令下,把天下分成九州。他自己做了冀州的大头领,心里盘算着:“要统一天下,得先从自家门口开始。”于是,他想起了古老的禹贡制度,决定把并州、幽州这两块大饼也划入自己的后花园冀州。为了让自己的地盘更加稳如老狗,他把老朋友司马朗安插到了兖州刺史的位置上,这个地方可是曹操当年起家的老巢啊。
通过这一系列动作,曹操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还通过与司马家的亲密关系,让兖州这块肥肉更加紧密地贴在自己身边。在那个乱世中,曹操就这样一步步布局,巧妙地把自己的棋子摆在了天下棋盘上,既显示了他的野心,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建安年间,司马氏家族像是在后台悄悄拉开了自己的大幕,开始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代表着那些既不是顶级豪强也不是底层百姓的中小地主阶级,这个阶级的人都希望在乱世中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安稳日子。
然而,到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似乎开始觉得这些士族们有点碍手碍脚了,结果一不做二不休,对他们开始了一系列的打压行动。这其中,与司马朗关系匪浅的崔琰被杀,毛玠被撤职,搞得士族和豪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司马朗的去世,更是让这场风波掀起了更高的浪花。曹魏集团因此在军事上屡遭挫败,连汉中这样的重要地盘都丢了,局势一时间看起来颇为不妙。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司马懿和他代表的士族们却表现出了相对的中立,虽然他们看清了汉室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们也没完全倒向豪强,而是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人民和维护曹魏统治的政策。这既是基于他们对形势的客观判断,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曹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不仅没有对他们进行打压,反而开始积极拉拢,希望他们能辅佐自己的儿子曹丕。
当曹丕接过帝王的重担,司马懿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成为了执掌兵权的重要人物。他在魏国的大局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甚至在曹丕要放弃襄樊时站出来劝阻。但是,就在曹丕称帝后不久,他的职务却被突然撤销,这一变化无疑又给魏国的政治局势添了一把火。司马懿和他的士族同僚们,这群在乱世中试图为自己谋求一线生机的人,他们的命运和选择,无不映射出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状况。
早在东汉时期,督军御史这一职位就已经出现,到了曹操这个“一手遮天”的时代,他又搞出个都督的位置,但这宝座不是谁都能坐的,只有司马朗、夏侯惇、曹仁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才有资格指挥众军。而我们的司马懿,那可是个特例,他担任的督军可是个全军覆盖的大职位,简直就是曹营里的VIP。
可是,好景不长,曹丕一上位就开始不待见士族,连杨俊、鲍勋这样的人物都被他给干掉了,兵权也从士族手里收了回来。不过,对司马懿来说,这反倒是个机会,他的行政权力被大大提升,一跃成为了侍中、尚书仆射,这可是朝中的要职啊。
说到曹丕的军事才能,那可真是让人捏把汗。他亲自带兵去伐吴,结果五年内三次大败,这不仅仅是因为豪强武装的战斗力不行,也暴露出了曹魏军队的种种问题。这让曹丕不得不重新考虑士族的作用,最终在黄初五年,他任命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领五千亲兵,负责留守中央,这职位不仅仅是个军职,更是个政治职位,司马懿的权力和地位一时间飙升。
到了黄初六年,曹丕又发了个诏书,大意是说自己如果去东边,司马懿就总管西边;如果自己去西边,司马懿就总管东边。这简直就是把司马懿当成了自己的萧何,任何大事小事都能放心交给他。这不仅仅是对司马懿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忠诚的信任。在那个乱世中,曹丕和司马懿这样的主仆关系,确实少见,也难能可贵。
逐渐地,司马氏集团已经悄然成为了中原大地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触角伸向了遥远的西北和东北,掌握了那些大多数人眼中既遥远又荒凉的地方。特别是西北的西域,曾经被视为天涯海角,如今却在司马孚的策划下重新与中原建立起了联系。不仅如此,负责西域戎夷事务的大鸿胪也是司马氏集团的人马——崔林,他们甚至制定了与西域交往的一整套制度。
在凉州,这块与司马氏集团紧密相连的土地上,历任刺史无一例外都与司马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徐邈作为司马懿的抚军军师,担任刺史的时间更是最长。而在东北的辽东,当地权力被公孙渊篡夺后,正是司马懿出手相救,解救了被关押的公孙恭。司马氏集团的高柔还力劝曹睿不要杀害公孙晃,可见他们与辽东公孙家族的密切关系。
然而,当曹睿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一职位高于司马懿时,徐邈控制下的凉州便开始有了反曹的舆论。徐邈并没有销毁预示司马氏得天下的图谶,反而是曹睿下令将“讨曹”的“讨”字凿去。这一系列的动作,无疑是在暗中表达对曹魏对司马懿压制的不满和反抗。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睿对司马懿的地位和影响力感到了忧虑,他询问陈矫国家的未来,得到的回答是司马懿已经成为朝廷众望所归的人物。通过联合东北的各民族平定了辽东之后,司马懿不仅控制了东北,也牢牢握有了西域,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覆盖了中国的重要地区,成为了当时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一切都预示着司马氏集团正逐渐成为当时中国政治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