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这个词,某个时间段突然热门的网络用词,十有八九是什么“顶流”电视剧里流出来的吧。
不陌生,早前从同事那里多次听到过。她是说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和自己的付出努力要是一样的,而不能是自己一味地付出。 简单点来说就是,你想着我,我也想着你。
双向奔赴的爱情才更有意义,不仅是爱情需要双向奔赴,读书,似乎也是如此哇。
午休时,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休息的氛围,基本上只要到了午休就会关灯。昏暗的环境下,我再拿出纸质书来看,也不太合适,要做好榜样。之前,试过检查语文书,检查作业,都挺费眼睛的,那时还是亮亮堂堂的夏秋季节。只好打开手机,回复了几个工作上的信息后,开始听书。
原本想开中等音量,指不定还能给孩子们做个睡前读物什么的,可转念一想,我正在听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也不蛮适合他们。索性就开到了最小,作为枕边读物,磨磨耳朵吧!
定了听完十分钟休眠模式,可你想想,耳朵一边要听教室里那几十个娃的状态,还要被迫听外面不知道高年级哪个班的娃在“打扫卫生”激烈的高谈阔论,匀给枕旁的这个小声音,也就不多了。所以十分钟的音频,我大概就听进去了一两个字吧!
今天又没有输入,为此,遗憾了一两个小时。
晚上打开电脑,要赶在明天之前把教研组的一个教学质量提升举措和一个学困生的辅导计划赶出来,发到指定邮箱。现在我可以来弥补一下中午没有听进去的遗憾了。
因为除了电脑电流“滋滋滋”微弱的声音,以及偶尔传来的汽笛声,房间里特别的安静,平日里嬉戏打闹的孩子以及载歌载舞的团队也因为这场雨,暂停营业了。是时候补补火,充充电了。
电脑上敲敲打打,手机里传来的声音,互不干涉。可一个章节过去了,当下我回忆起来,比起中午来说进步多了,因为我听到了一个句子。“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恐惧本身不是坏事,它是我们从祖先的潜意识那里获得的。”估摸着还是大脑突然掉线,没有思考方案时,无意中听到的。
其它的,任我怎么努力回想也想不起来。即便是打开文稿,看到那一行行的文字,都觉得是新鲜的,难道刚才我听过吗?
当耳不到,脑不到,心不到,再安静的环境也是徒劳无益的。人与人相处亦是如此。
我知道了,那些如诗一样的文字,那些赋予哲理性的文字,生气了,不搭理我,看透了我也不是一门心思想要宠幸它们,沉浸在这些娓娓道来的文字。所以呀,即使透过音频,传递到了我的脑海里,也不愿意留下一丝丝痕迹,飘飘地,飘飘地就走了。就跟没有来过一样。
原来,文字,也是会吃醋的。它也希望和我双向奔赴,不能做着手上的,听着手机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