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深感自己积累不够,所以打算要大量阅读。然而,只有要进行有效率的阅读,才能快速提升自己。基于这种考虑,我捡起了很久以前就知道的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希望能有所收获。
书籍基本信息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美]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译者:郝明义,朱衣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4-10
ISBN:9787100106184
“微信读书”是我平时阅读的主要工具,虽然这个软件越来越不好用了,奈何我的书币还有不少,不忍就这么舍弃掉。以上信息来自微信读书里《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版权介绍。
本文主要讨论这本书的第一篇。
第一篇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说明了作者创作并再版这本书的目的,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并详细说明了前两个层次——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提出了如何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
作者如何说明这些内容
在序言里,作者谈到了为何要在三十年后(第一次出版是在1940年初)重新修改、编排本书,有已下原因:
1. 速读的狂热。随着社会的进步,阅读的兴趣在不断提高,但是却进入了“速读”的狂热。然而阅读的目标是读得更好,增强理解力,阅读不同的书籍,需要不同的阅读速度,而不能以速读来一概而论。
2. 对于如何教导学生阅读,依旧没有进展。即便是已经进入大学,学生的阅读能力,依旧停留在“小学”的层次,而不是同步增长。
此外,再版后的本书加入了更多对阅读艺术的思考,对阅读规则的创新等等。基于以上的考虑,作者重写了这本书。
开篇,作者就提出阅读是一门艺术活动,阅读的根本目标是增强理解力,向“水平高于自己”的人学习。
阅读作为一种活动,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跟棒球赛中的击球手和捕球手做类比,捕球手需要时刻关注球的速度、曲线等,阅读则需要关注作者时刻传递的信息,证明了阅读活动的主动性。
为获得资讯而读与为增强理解力而读,目的不同,意义也不同。本书的主要目标是介绍阅读的规则,应用这种规则去阅读“高水平”的书,才能真正增进理解力。而且,当阅读能力提高了,获得资讯的能力同样增强了。
阅读更是在学习,与在学校里进行的指导型学习不同,阅读是一种自我发现型的学习,是在向一位不在场的老师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阅读需要观察、记忆、想象和思考等技巧。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人,更加需要这种学习方式,因此需要学习阅读。
然后,作者说明了阅读的四个层次:
1. 基础阅读
2. 检视阅读
3. 分析阅读
4. 主题阅读
这四个层次不是完全独立的,高层次的阅读包含低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指的是具备了基本阅读的能力,即“能读”;检视阅读指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分析阅读指的是真正完整的阅读,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主题阅读指的是以主题为范围去阅读多本书,即“比较阅读”。
基础阅读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阅读的准备阶段,例如眼睛发育成熟,即具备了进行阅读活动的基本条件。第二个阶段是认字,阅读的前提是有一定的字词基础。第三个阶段是能从上下文理解字词,因为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理解的字词,能够从上下文推断其意义,就是进入了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是能理解作者的主旨大意,即能读懂一本书在说什么。完成这四个阶段,才能说一个人具备了阅读的能力,才有可能经过训练,掌握更复杂更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检视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架构,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粗略地阅读,通过浏览书名、目录、序言或者阅读几个重要篇章甚至随便翻阅几页,大致了解一本书是在谈论什么内容。第二阶段是快速地浏览全书,不求甚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去深究,争取快速读完全书。完成了检视阅读,读者就可以了解到这本书是否有必要进行分析阅读,是否能增进理解力。
在第一篇的最后,作者对如何成为一个主动的读者提出了要求。主动的阅读要求读者要提问,做笔记。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至少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1. 这本书的主旨大意是什么?
2. 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讲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 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问题,解决了吗,什么问题是没有解决的?
4. 这本书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笔记分为三类:
1. 结构笔记,记录的是这本书的结构,而不是细节部分。
2. 概念笔记,记录作者的观点或陈述,帮助读者理解。
3. 主题笔记,记录的是同一个主题下,多本书的作者是如何看待某一个问题的。
作者认为,想要掌握阅读的艺术,就需要不断的练习这些技巧,养成习惯,即“熟能生巧”。
总结
按照这本书提出的,主动阅读者需要问自己的四个基本问题,恰好以此来作总结。第一篇主要在谈为什么要写作这本书(教授阅读艺术),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谁(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的读者),阅读的层次(四个层次),如何做一个主动的读者(四个问题和三种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