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尤其是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步伐也越来越匆忙,而醉心于提高自己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一些人却开始逐渐觉醒,认为自己需要从这场经济的赶潮儿中暂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看看初心所在。因此,“文化”这个词被重新提起,知识付费成为新的热门,好读书又会读书的人们在街头巷尾也开始被留影,被称赞。
一些人以“文化人”、“知识分子”自居,传播他们的正能量和信念,除去作秀的部分,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有人“三日不闻肉味便食之无味”,也有人“几日不看书便倍感空虚”,那么,我倒要在这里任着自己突起的想法胡乱给爱读书划分几个境界,权当趣谈,看看你在哪个境界呢?
第一重境界:好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有书就好。
之所以说爱读书的人而不说爱书的人,是因为这两者还是有相当大区别的,这里暂且压下不提。
在这个第一重境界,读者看到自己中意的一本书,便恨不能像干渴者见到水,一口气吞大江。若是能腾出时间来,让自己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翻一遍,那是极为幸福的事了。实在不行,也要紧翻慢翻,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一遍,方能稍能舒缓自己急切的读书渴求。
当然,热情过后,也许过后这本书会被埋入某个角落。但若哪天恰巧碰到一个与此本书有关的朋聚主题,自己也是免不了出个风头说自己是见过的,随后又心灵一动说:咿,我把书放哪啦?这本书确实好,有时间的话还得找出来翻翻为是。
第二重境界:如品清茶,如尝美酒,香味萦绕,历久弥新。
这类人对自己所读之书会有一定的规划,每翻到一本好书,总免不了反复品读,把书中之意揣摩再揣摩,总得觉得味到了才会去寻找下一本所爱。
第三重境界:心记不如淡墨。读书笔记读后感,所写,所见,所感。
每碰到一本书,除了将目录看了又看,了解整本书的大概框架,读书笔记是要做起来的。看到的好句、优美的段子,总免不了拍照,或者写下来才算到位。
这些句段有时会出现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认同和体会,也许也因为此,这个人从此也就被标签了。
第四重境界:博古识今,无有遗漏,侃侃而谈。
读完一本书也许还算容易,但要完完整整用自己的方式讲出且讲好一本书,这不得不说是需要综合素质能力的。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起我们中华的国粹之一――评书。评书家绝对是值得钦佩的存在,如果有机会,我倒是要好好学上一学。
第五重境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有问而不能答者也。
古代的百晓生说的应该就是这一类了。他不仅能够串熟各本书的知识,更能结合或现实或想象,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古文今书,锦句佳言,信口拈来,这已然成为他语言文库中的一部分――倒是不知哪一天,我也能到达这一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