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名言,此句,亦反映了德意志人追求诗意化浪漫化人生的一面。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大国,从春秋时期就有流传千古的《诗经》,后来的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延绵不绝,中国人相对重感情好诗词这倒显得正常(虽然当今中国社会已不再重视诗词了),但是印象中追求极致理性与
《诗经·蒹葭》与荷尔德林名言刻板的德国人难道也有诗情画意的一面?实际上,德意志的确是个“好诗”的国度。诚然,德国人一方面追求极致理性甚至机械化,但同时也强调个体情感与精神抒发的一面,不同于中国诗歌的“情”与“景”,“物”与“我”的情思意境追求,德国人的诗往往具有“史诗性”与“思想性”,这大体上是受到古希腊史诗与本土哲学思辨文化的熏陶吧。
歌德,席勒,赫尔曼·黑塞下面着重选取三位享誉世界的德国诗人:歌德,席勒,赫尔曼·黑塞,这三位诗人或多或少影响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性格,也极大地丰富了德国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前两位德意志统一前夕就开始活跃的“双子星”——歌德与席勒。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画作歌德(出生于1749年)与席勒(出生于1759年)诞生于同一个时代,此时的德意志还处于分裂状态(德意志统一于1781年),但是,欧洲大陆的另一边却好不热闹,旁边的法兰西启蒙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深受法国“自由”“平等”等进步思想鼓舞的德国人,掀起了一场反封建反专制运动,简称“狂飙突进运动”,他们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主张个性解放,呼喊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抗贵族和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而这个运动的核心人物正是歌德与席勒,他们的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
歌德学院与孔子学院歌德是德国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也是德国人给世界的一张名片,他在德国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全世界“安营扎寨”的孔子学院,与同样遍布全球的歌德学院一样,各自起着宣扬传播本国文化语言的功能。孔子是儒家的开山祖师,不仅影响后世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人生追求甚至是一言一行,可以说孔圣人的影响贯穿几千年不灭,难道一个小小诗人歌德在德国就能配得上如此地位么?
不同于席勒出身苦寒,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的是标准的贵族式教育,学习骑术和击剑,不间断地接受文学,法学,音乐,戏剧,绘画,诗艺的教育,同时钻研自然科学,他所从事研究的科目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俨然一副“小达芬奇”的架势,更令人惊奇的是,歌德并非是一个纯粹非世俗性的诗人或科学家,现实中他还是一位政治官员,曾履任魏玛公国的要职并进行政治改革!
《少年维特的烦恼》与《浮士德》恩格斯说过:“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他的伟大并不在于曾谋得一官半职,而是在于他创造了不朽的杰作《少年维特的烦恼》与《浮士德》,尤其是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浮士德》作品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古典名著。
下面是席勒,这位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可能大家较为陌生,但是对于大名鼎鼎的贝多芬的《欢乐颂》想必各位都很耳熟,欢乐颂的词作者就是席勒。《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
《欢乐颂》填词与《阴谋与爱情》你在我宁静的年轻心房中扔了一把火,它永远永远不会熄灭。
——席勒《阴谋与爱情》
我们的心灵一当受到过度惊吓,眼睛便会在任何一个墙角旮旯看见魔鬼。
世上的大人物都不了解悲惨是什么,而且也不屑了解……
——席勒《阴谋与爱情》
孤独诗人赫尔曼·黑塞赫尔曼·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因小说《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闻名世界,与其说他是一位小说家,黑塞本质上更是一位诗人,他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也终于诗歌,他的诗弥漫着个体精神孤独矛盾丰富而深邃且始终钟情于大自然田园牧歌的复杂气息。不同一般德国人,黑塞从小浸润在东西方文化的熏陶之中,影响他世界观的既有欧洲启蒙运动一派的自由思想体系德国本土深厚的哲学思想,又有东方印度与中国道家思想的回归自然超脱出世的人生哲学。
黑塞手绘水彩你的内心总有一处宁静的圣地,你可以随时退避并在那里成为你自己。
——黑塞
你得闭上眼睛,向那素净的花瓣嗅闻,
它将在你心中悄声叮咛,叫你牢记故乡。
——黑塞
成为一个诗人,并不是为了让时间成为自己的嫁衣,
成为一个诗人,并不是为了让你们作证我只属于目之所及的此地。
不论是与上帝作对,
还是与魔鬼共舞;
不论是颠覆世界,
还是去美化世界。
我都是一个活在现实之上的人,
我,就是超越现实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