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例子举的好,真的能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就像是,概念对你来说总是抽象的,是晦涩难懂的,而论证这一概念的例子,却可能是具体的,轻松的,甚至还带有些反转的属性。
今天上午,我在读笑来老师写的《自学是门手艺》,其中的一段内容写的是,当年笑来老师在新东方讲课的时候对学生说的话,其大意是,人学习就像是动物进化一样……很多人很早之前就停止了进化,本质上跟猴子没啥区别。在场的一位学生听后,瞬间汗如雨下,后来,这位学生给笑来老师写了一封信,说到,“我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只猴子,可是,突然之间,我不想继续做猴子了,更不想一直做猴子!”而从那以后,这位同学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后来他又说:“现在我已经博士毕业了,我不再是猴子了,最起码是大猩猩,而且我保证,我会一直进化。”
自以为从小就是个不爱学习的人,儿时的我,也几乎天天幻想着自己何时才能练就一种上天入地的本领,总感觉醉心于自己梦幻的世界,要比现实的世界更精彩,更令人向往。
集中精力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那时的我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可即便如此,我也懒得分哪怕一丁点给到学习。可实话实说,现在回想,我那时对于语文的兴趣,的确比数学大很多很多,甚至于到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对于或是感人,或是离奇,或是悲惨等的文章充满了无限的瞎想。
我觉得例子,就是能起到那种让人即刻进入幻觉的状态,你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带入其中,你可能会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听到,闻到,甚至是触摸到例子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亦或是他的内心。再进一步,若是你深陷其中,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那例子中的人物,他的所思所感,几乎和你的所想所悟一模一样,而此种感觉,会在你脑海里停留很久很久。
直到现在,我还能回忆起,二十多年前,我在课堂上的种种奇思妙想,比如当我看到“少年闰土”的那幅插画时,我内心为之一震,放佛,在一个夏日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片西瓜地,而一只猹突然窜出来,从我的眼前遛过,看着这一幕幕,我的肢体,我的话语,我的情绪都被带动了起来。
然而,精彩的例子总是凤毛麟角,你也别指望一个例子能抓住所有人的心,就拿我来说,普通人的故事,就要比什么王公贵族更能吸引我的注意,越是接近于我的生活,我越能感同身受。既然如此,熟悉你的对象,好像成为了一个前提,而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
就拿我的工作来说,我的服务对象几乎都是在校大学生,而我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肯定要尽量使用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类似的例子,比如学生的差不多的本科院校,考试成绩,时间安排,诸如此类。于是,对象可能自然而然脑补道,“由于我俩的处境极为相似,既然他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做成这件事,那我肯定也可以。”
有时,我总会感觉自己有些另类,就是那种我以为极其寻常的事情,在他人看来,却极为不解。人们不都说,“人生入戏,戏如人生嘛。”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倒还真的愿意沉浸于自己的戏中,同时,也渴望找到有和我类似戏份的小伙伴,因为,若是找到了他们,好像我就看到了具体的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