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己干。
这是出自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三十二》里面的台词。
《二十二》是由郭柯导演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纪录片。讲述了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韦绍兰老人和她的中日混血儿子罗善学的故事 。即使经历了很多磨难,老人依旧乐观。
“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看。”
从《二十二》到《海龙屯》,我们在追寻什么? 从《二十二》到《海龙屯》,我们在追寻什么? 从《二十二》到《海龙屯》,我们在追寻什么? 从《二十二》到《海龙屯》,我们在追寻什么? 所有图片来自于纪录片自截2017年8月14日《二十二》在各大影院上映,也是由郭柯导演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纪录片电影。从“三十二”到“二十二”的数字变化代表着中国在世慰安妇的数量不断减少。
当天我就立马买票一个人去看。起初排片场次不是很多,但随着各大媒体平台对这一"特殊"的纪录片式电影的宣传,加上情感煽动,很快火了起来。排片场次开始增加,很多原本不知道这部电影的观众随之购票观看。大多数人,都是哭着出来。
时隔一年,一部豆瓣评分8.5的两集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在CCTV9播放。
从《二十二》到《海龙屯》,我们在追寻什么?该片讲是一部由摄制组历时4年拍摄制作的贵州省遵义市土司遗址海龙屯考古发现全纪录片。从土司遗址海龙屯的考古工作入手,根据逐渐完成的考古成果以及不断涌现的新考古线索,陆续构建还原出一个统治遵义长达725年的杨氏土司家族与四个中央王朝相互依存的历史原貌。
虽然一集只有20多分钟,但其精致的明朝服饰和武器极具亮点,一改往日考古纪录片风格。每一帧都很用心完成,甚至依据明代古画平番得胜图制作服装道具,还原了明朝真实的战争场景。
从《二十二》到《海龙屯》,我们在追寻什么? 从《二十二》到《海龙屯》,我们在追寻什么? 从《二十二》到《海龙屯》,我们在追寻什么? 所有图片来自于纪录片自截2018年7月13日,电影版本《海龙屯》上线,排片率同预料中一样低。在上海的我甚至起初都买不到合适的位置和时间,其他城市的效果可想而知。《我不是药神》的热门持续了几周,在今年暑期档开头便成为一批黑马,如今票房已高达27亿。相比较座无虚席的口碑电影,《海龙屯》便显得格外落寞。我所在的影厅当天观众也就20人不到。
这部考古纪录片,我看了两遍。如果说第一遍看的是扑朔迷离的考古事件和解密,那么第二遍看的便是文化认同。从这部剧里,我看到了曾经富庶的杨氏家族,见证了明朝武器的发达。海龙屯建造的高超技术令当代的很多建筑家都惊诧不已。
这曾是一个家族的荣光。
口碑依旧很高,但少了些观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类似于《二十二》和《海龙屯》这样的纪录片式电影?
首先,知名度低对电影是致命的。没有著名导演,演员,歌手参与;没有大笔资金进行拍摄和后期;没有强力度地宣传……比如《海龙屯》的点映仪式放在了海龙屯的所在地贵州遵义,前期名声可想而知。如果单纯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强,阵容不够华丽,那也在接受范围内。可细细想来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
说个故事吧。
我有个好友恰巧是贵州遵义人,于是我问她:你知道海龙屯么?她告诉我知道。我又接着问那你知不知道杨价?杨应龙?或者万历三大征?答案是茫然。当然我绝不是装逼,学识匮乏我起初也不知道。包括海龙屯我都是活了20年第一次听说。可这件事说明了什么?纪录片的选材内容本身就是小众的。三部曲《建军大业》《建党伟业》《建国大业》还原历史,明星效应姑且不论,光是这几段历史就已经家喻户晓。试想《二十二》若改名为《慰安妇》,票房估摸着会更好,但“二十二”的含义远比单枪直入来的深沉。
以《妖猫传》为例,陈凯歌导演,黄轩,欧豪,刘昊然等一众小鲜肉出演,再加上炫酷的特效和神秘的故事情节,收获了高票房。但个人该片认为只能作为一部视觉盛宴去观赏,对于历史的改编虚构,带给观众的意义实则很小。大概时隔几年后只有粉丝能记住这部剧的情节了。
那么何谓精神世界?前段时间许多公众号文章批判"刻意小众"现象。用一系列排比句“听音乐只听黑胶唱片,看书只看卡尔维诺,看电影只看冷门文艺片……”来暗讽试图获得其读者的认同感。不好意思,我还真的从《假如在冬夜一个旅人》看到《树上的男爵》,在电影院从《二十二》看到了《海龙屯》。
精神世界是由内而外的,是精神世界决定行为,而非行为刻画精神。
我看到拿着白花观看《二十二》的观众,也遇到穿着汉服观看《海龙屯》的观众。
他们的精神世界早以成型,是他们铸就了这些纪录片。
看过《二十二》的观众记不住感人情节,但一定记得名单上的老人正在一个个离开;看过《海龙屯》的观众记不住拗口语言,但一定记得那个光辉的家族。
一部好的作品,是能够引发观众的情绪波动,思想共鸣或是产生社会现象。
《二十二》上映后,许多观众试图联系导演或是相关部门,想去看望那些被逐渐遗忘的老人。《海龙屯》上映后,许多背包客组织组队前去参观。
虽然国内也不乏许多爱国题材高口碑电影,也感受到了热血,但是慷慨激昂之后,我们都做了什么?还是每天做着一样的事情,过着一样的生活。
这便是纪录片的意义是它来源于生活,能够让观众在电影院看完电影后还能进行下一步的精神追寻,而不是拍拍屁股走人,或许会在家二刷三刷,但只能局限于此了。
大概二十年后,通过电影就能适当区分人群。
当你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影片中的爱恨情仇或是扮演明星的八卦故事时,我所知道的是一些被记录的真实过往和刻骨现实。而这种差异,就是从一部部生命中极小部分的电影院时间开始。
幸好,还有这样一群导演,认真地完成着他们觉得必要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