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我的历任男友,都抱怨过我在恋爱中“不粘人”。
如果说“从来不查看男朋友的手机”是个好习惯的话,连一句“你在干嘛呀”都问不出口的女朋友,可能是会让人觉得过分冷淡了。
别急着说我根本没有爱过,因为人的依恋习惯可能天差地别。
我妈说,我刚出生时,她每次去医院的婴儿室看我,都是这样一幅景象:大部分娃子哭得震天响,而我要么睡自己的觉,要么只是眼睛睁着滴溜溜转。
无论爹妈是来看我,还是走离我身边,我都从来不哭。这让我妈一度以为自己的娃子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后来我看到一个老外做的心理学实验,完美的解释了以上两件事的联系。
这是个关于【观察婴儿对父母的依恋模式】的实验:
父母带着孩子进入实验室,让孩子和志愿者玩耍,这个时候父母走出实验室,过一会儿父母再回来。
所有的受试婴儿表现出 3 种不同的反应模式:
安全型:父母地离开,婴儿会感觉到焦虑,对父母有不舍,但是依然能够很好地和实验者继续玩耍,待父母回来之后,会特别强烈地要和父母拥抱和接近。
回避型:父母的离开,婴儿似乎都没有察觉到,对父母缺少依恋的感觉,父母回来之后,婴儿依然没有很强烈地要靠近父母。
焦虑/矛盾型:父母的离开,婴儿表现出极度的不舍,感觉十分焦虑和痛苦,而待父母回来之后,一方面婴儿非常想要和父母靠近,另一方面似乎对父母有些“生气”而不愿意靠近。
这些不同的依恋模式,反映着婴儿与父母的情感联结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今后整个人生。
实验者说:“人类的依恋行为伴随着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
在婴儿时期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安全感,就像一个人心灵的“出厂模式”,这为我们成年后的爱情提供价值取向。
你的爱情依恋模式是哪种?
现在,我们可以来自测一下自己的依恋模式。
实验结果由2个判断公式判别,这两个公式能够反映出父母对我们的早期认知所造成的影响。
安静下来,回忆出父母最初的形象,在记忆里构成一个画面。
然后根据以下方面,来为父母“打分”。(积极的正分,消极的负分,分数区间在-6分到6分之间)
判别公式1:你的父母是否让你感觉被接纳?
1、你的父母会很敏感地回应你的情感需求吗?(他们的回应是感情丰富的,还是比较情感抽离的呢?)
2、母亲是尊重你和体谅你的吗?还是比较简单粗暴一些的呢?
3、父亲对你的眼神、行为和表情中是否充满爱意呢?
4、母亲是否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是一个好母亲?
5、母亲是否对你是十分接纳的,不论你在哭闹还是安静的,她都能够体察你的情绪情感,并接纳你的积极与消极状态?
6、记忆中的画面里,父母有互动吗?他们之间是互相支持照顾的吗?
7、记忆中的母亲会对你有很多要求吗?
8、记忆中的父母会争吵吗?他们有分歧吗?他们对于相互之间的关系感觉如何?
判别公式2: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
1、画面中的母亲是幽默有趣的吗?
2、画面中的母亲可爱吗?你喜欢这样的母亲吗?
3、画面中的母亲是否是受人尊重的?
4、画面中的母亲对你慷慨大方吗?她是否会拒绝你的很多需求呢?
5、画面中的父亲有没有让你感觉到冤枉和委屈?他有没有做出一些让你感觉不公平的行为呢?
现在对以上问题来统计分数,公式1、2各自的后两题反向计分。(例如:要求很多的母亲计-6分,夫妻关系愉快的计6分。原则就是积极的正分,消极的负分)
拿自己的平均分来和下图进行比较↓(横坐标公式1,纵坐标公式2)
1、安全型依恋的成人,会在公式1和2上有略高的分数;
2、回避型依恋的成人,会在公式1和2上有较低的分数;
3、焦虑/矛盾型的会在一个方面有很高的分数,另一方面有很低的分数。
安全型
这类人在亲密关系中会相信天长地久的爱情,认为他人是可信赖的;对自我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是受人喜欢的。
这是一种最为健康的依恋模式。研究会发现,有大约62%的人是安全型依恋(Campos, Stenberg et al., 1983)。
回避型
这类人常常怀疑是否存在天长地久的爱情,认为自己的快乐不需要爱人的参与,像一个孤独的骑士,永远特立独行。
有大约23%的人是回避型依恋(Campos, Stenberg et al., 1983)。
焦虑/矛盾型
经常陷入爱情中,但很难寻找到真爱。他们热烈地追求爱,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可是常常会被爱情所伤害,因为他们太想独占这份爱,渴求得到对方的一切,对于对方任何的离开和忽视都十分敏感和焦虑。
大约15%的人是焦虑/矛盾型依恋(Campos, Stenberg et al., 1983)。
爱,是改变我们的契机
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会伴随我们一生,但是就这样注定无法改变了吗?
也不是。
我有一个十几年的闺蜜,“出厂模式”的她是焦虑型依恋。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父母离异,而那个关键时期,父母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爱,所以导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处于渴望被他人关注、偶然会显得有点“人来疯”的状态。
青春期意识觉醒的时候尤其明显,那时候她总是看起来非常要强,喜欢打扮、希望被关注。但过犹不及,反而起到反作用,她并没有因此被大家所喜爱,反而有些遭到排斥。
后来她遇到了一个治愈的契机,也就是她的初恋。那个男孩平和又有爱,是那种不用费力讨好,就有好人缘的体质。
和那个男孩恋爱后,她在“被关爱”的状态下,得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情绪需求,也终于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和。之后整个人的状态,都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平和更多,也自信了更多。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了安全感的时候,也就不会“歇斯底里”的索取安全感了。
但相反,一个原本安全型依恋的人,如果在成年后遭遇多次恋爱失败,打破了原本的依恋关系中的安全感,逐渐产生了不安全的因素,也会越来越趋向于矛盾的状态。
当你理解自己后,就会拥有自愈的能力
很多人会处于“越爱越怕失去爱”的状态,有时候明明心中是爱,偏偏说出了恨。
害怕失去,所以过度抓紧爱,比如不断地查岗、为了一点小事而怀疑恋人的真心,从而爆发矛盾;或者是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敢付出真心,以玩乐的心态去等待“真心人”,但往往会因此错过“真心人”。
可是,我们更应该先去理解自己,理解自己早期的依恋模式,也理解自己过去经历的依恋关系,它们给现在的自己造成了怎样的感知和影响,这一切都不会消失,但它可以因为你的理解而被化解。
很多人在失恋之后都会问:“我要怎么忘记TA?”我倾向于认为,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TA,因为那段人生经历已经永远存在于那里,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用时常去回想那些事情。
但是它们就在那里——成为了我们依恋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我们带着这个新的模式继续我们日后的人生。
最后,祝大家都在恋爱中找到自己的安全感。
你是哪种依恋型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