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俊博
囊萤映雪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然而,孙康“映雪”太过寒冷,车胤“囊萤”倒是有几分趣味,相信不少同学因为这个故事而想一睹萤火虫的风采。
当萤火虫从夜幕下的草丛中飞出来的时候,你一定会惊艳于它的点点光彩,简直是星星坠入了人间呢!不过,关于萤火虫的出身,古人竟长期认为它是由腐烂的草变化而成的。
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说:“腐草为萤”。汉朝刘安编的《淮南子》也同意这一说法:“腐草化为萤。”鉴于权威著作都认可腐草为萤的观点,古代大部分读书人就只好将错就错,后世的各种百科类书籍也都延续了这种说法,就连《本草纲目》也不例外。
难能可贵的是,南宋文学家戴侗打破了教条,他在《六书故》中对萤火虫做了科学的解释:“萤产子于草中,谓‘腐草化萤’,非也。”意思是:“萤火虫把卵产在草丛里,说‘腐烂的草变成萤火虫’是不对的!”可悲的是,他的科学言论不但没人采信,反而遭到了一些文人的批驳。
为什么古人更愿意相信“腐草为萤”的说法呢?除了权威书籍和人物的误导,以及科学水平的限制,萤火虫本身的习性也确实具有迷惑性。晚唐诗人周繇在《咏萤》中提到的“池塘竹树边”就是萤火虫的典型栖息环境,萤火虫把卵产在湿地的杂草中,等到杂草腐烂,萤火虫飞出来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腐草为萤”。
幸运的是,虽然古人对萤火虫有误解,但写出的有关萤火虫的诗词却熠熠生辉,如唐朝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再如南宋诗人周紫芝的《秋晚二绝·其二》:“月向寒林欲上时,露从秋后已沾衣。微萤不自知时晚,犹抱余光照水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