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三节语文课,这三节课各有千秋,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不少。
第一节是毛宁的《梦回繁华》,是篇说明文。这节课老师针对说明文的特点来设计。说明文分四步:明对象、理顺序、讲方法、品语言。老师就按说明文的四步分四个板块来教学。
第一步:明对象。让学生找出本课的说明对象一一清明上河园。
第二步:理顺序。教师展示出本课的层次,让学生按“说明对象十内容”的形式填层意,得出“逻辑顺序”。
第三步:讲方法。学生回忆说明方法都有哪些,再让学生说出本课使用的说明方法。学生的回答很流利、很规范,都是按照答题模式所答,可见平时教师对学生针对答题方法进行了训练。
第四步:品语言。老师让学生从说明文语言的平实、生动两方面品语言。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对说明文知识点的训练很到位,学生掌握得很好。但语文教学教什么,听说读写。说明文也必有听说读写的训练。应教学生在品读文字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说明文也是有情感的,文字本身就有温度。
本篇毛宁描写的清明上河图美、繁华,还有让人胆颤心惊的船难一触即发,都值得学生品读,让学生在品读中走进清明上河图,走进汴京,走进北宋,感受北宋汴京的风貌,让学生来一次穿越,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高涨。
我喜欢文字,我眼中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是灵动的。我喜欢带着学生在文字中徜徉,感受那份美好。我认为,品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观。
第二节课是一篇文言文教学,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教什么,“文”和“言”。在教学中往往重“言”而轻“文”。
钱梦龙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
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视,它是我们借以通往彼岸的桥梁,若不借助它,我们与彼岸就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我们的目的地不是桥梁,是桥梁尽头的彼岸一一古人的心灵与思想。李丽华老师所说:“读文言文,最终的目的是一一知道古人在想什么。”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说话写字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言文的“言”,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意义。那些“言”所承载的灵魂与呼吸,才是深入我们骨髓的东西,我们以此寻获一个民族的生命密码。
“真正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平时上课非得按顺序讲不可,非得扎扎实实落实的语文常识,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疏通语义、熟读、背诵、默写吗?非也!……尤其是像论语这样经典之中的经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蕴藏于其中的永恒的东西:中国人理想的伦理观念。”(刘华《究竟应当用什么去“迷”学生》)
文言中的“言”是要学的,可以在学生体会文中来理解,学生能自己理解的,不用老师领着学。如果一节课用来找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翻译句子,这是在浪费时间。不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可以完成的,就交给学生,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一望不知的东西,把教师的作用最大化。
第三节是作文课。作文是老师头疼的,是学生惧怕的。本节课老师教学生“写活人物”。
老师用经典片断为抓手教学生写人物应感情真挚、细节真实和形象真切。先分析再练习做到学练结合。
给学生讲了写作文的方法,还需广泛的阅读,有方法再加上厚积薄发才能写出好作文。
三位老师都能很好地把控课堂,还能用教学技巧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各自有自己教学的优点。听一次课,总能学习到很多,以便改进自己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