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叫《金钱心理学》,里面有几话印象深刻:“你对金钱的个人经验可能只有0.00000001%符合实际,但它构成了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主观判断的80%。”
“我们都觉得自己明白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但其实我们只经历过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不光是金钱,很多方面都适用这两句话。
我们的这些经验认知决定了我们的行动决策。对同样一件事情,因为个人经验认知不同,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
这让我想起身边两位高三学生的经历。
亲戚孩子今年高三,开学前跟我说,孩子数学、物理成绩不好,该怎么办。了解到孩子的基础没打牢,跟着班级进度上课,听不懂。
为此,我搜索各种信息找解决方法,由于他们学校时间安排特别满,没有自己的时间,最终给的建议是策略性放弃班级的拔高的部分课程和练习,留出时间自己复习练习薄弱项。
孩子爸妈听说要放弃老师的部分安排,难以接受,认为上课都听不懂,自己学更学不会。我反复跟他们解释,他们当时似乎接受了我的建议,说跟孩子沟通,后来给我的反馈是孩子说抽不出时间。最终还是维持现状。
而我一个朋友孩子,同样也是高三,同样也是上课听不懂,繁重的课业影响了睡眠和身体,孩子与父母商量后竟然决定从高二下开始回家自学。最近问了他们情况,孩子觉得非常好,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听,也基本都弄懂了,而且身体睡眠都很好。
朋友家这种极端做法让我非常诧异,但联想到他们几年前的事情就能理解了。当时放弃他们区最好的初中,跟她女儿商定去外地上孔子学院,几乎身边所有朋友都劝她慎重选择,他们还是把孩子送去了孔子学院读书。
孔子学院考上高中的比例非常非常低,他们压根就没考虑高考这件事,没想到三年后孩子给朋友一个惊喜,考上了当地高中。所以朋友他们能做出在家自学这个决定也不足为奇。
我还观察到身边其他一些有趣的现象。
但凡家里有两个孩子的,经历过老大的成长之后,对待老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如果老大从小上过很多兴趣班的,老二几乎什么兴趣班都没有;老大如果没怎么上过兴趣班或辅导班的,老二从很小就开始各种兴趣班或辅导班。
身边有位妈妈对老大从小学习细节关注的太多,觉得让老大学习没有了积极主动性,开始对老二的学习上不怎么关注。而另一位妈妈因为对老大学习上关注的太少,认为影响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对待老二的学习要求特别细致。
你会发现,做出这些决定,基本都是基于之前所经历的事情。
这些个人经历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适合现在孩子的吗?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了各种育儿书籍、育儿文章,发现在自己孩子身上用不起来,以为是自己没有将书中的经验学习到位,其实很有可能是只是作者个人的育儿经验,没有普遍性,所以用不上。
个人经历的不足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降低错误概率的办法,首先要认识到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其次是要多方面了解学习,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