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她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自己比较完整的思考,篇篇基本上是三四千字起跳。
傍晚,一点微蓝的光映入客厅,我拿着手机,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呆望着前方的电视机。不想工作,不想思考,不想干活,但也不想像现在这样像个废材,于是我想起了她说的那句话。
她是个很喜欢独处的思考者,热爱写作,热爱不断的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我的独处时段常常想要一种放松,如果没有人监督我,我又能找到一部剧便可以煲它个天昏地暗。我的独处质量和她比起来,真的太低了。在理智清醒时,对此感到惶恐不安。
这个周一,我得知自己怀上孩子了,老公很开心,我呢,又开心又焦虑,想来十个月的孕期可以不那么努力,如松了一口气,工作伙伴也表示我可以多休息,但就瘫了那么两天,就有种对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想法。这种状态,真的有点可怕。
前段时间,被老板逼着当一个“学霸”,每天的脑袋都在紧绷状态里,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他也很乐于分享他的收获,激励着我们。但工作方式令我感到很崩溃,越逼自己越是觉得自己不太像在做一件适合自己的事情。关于“适合不适合”,可能是个伪命题,有点类似于“舒适圈”,所以我在考虑离职的时候,就问老公,我是因为辛苦而撑不住还是因为真的不合适?我应该改变自己还是炒掉老板呢?
在他看来,我是不适合这件事而已。
搞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同人清楚自己是谁一样难。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达到“正循环”前,都得经历痛苦。热爱写作的人,也会有一天感到没有任何的情绪、素材可写,然后怀疑自己适不适合;热爱数字的人,也会在某一天对密密麻麻的数据恍出神来思考这有啥意义......
我实在是个成长得很慢的人,经常对老公打趣到自己是吃过苦的,其实,啥是真的苦,我根本没有去突破过。我尝试过很多事情,但是却没有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成长得,太慢了,不能从一而终。
那,为什么会这样?
最根本的,是认知出了问题。把握不住轻重,该做的事,推脱,该认真的时候没有全力以赴,说白了,对事物的认识太表层,看不清本质和其中的利害。没能从中生出足够强大的驱动力,以至于状态非常的松散。
怎么做呢?
我能想到的是,在进入到这种无所事事状态,头脑放空时,说明自己的脑子确实也短路了。1是马上看书,2是进行写作,写日记也好,写近期的一些选题也好。
现在我就是用写作来打救自己了,也算是思考了一场吧。当然,这种短暂而一时间兴奋起来的思考,它的效果也是很一般的。这个时候说嗨了自己,就仿佛达成了个了不起的目标,我常常这样。
进一步来分析
我也得认清时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从时间利用效率拉开的,先不说本来条件优越的,就算是同一条起跑线起步,我也是那个时而很有干劲,时而又怀疑自己于是放慢脚步的人,性格,极其的,不够坚韧,大概没有得过第一名,进不去那种强大的正循环里吧。
怎样才能进去
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很尴尬,我想不清楚,我对这一点比较迷茫。没有成为厉害的摄影师,也没有成为厉害的写作者,也没有成为舞者,也没有成为好的电台DJ,一无是处。我同时要打这三个点,绝对很难,但唯有看书,肯定会慢慢有出路。我只能这么安慰自己了。
一年,争取60本精读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