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简诗集野草诗会
网络诗歌赏读感言 (原创杂谈)  

网络诗歌赏读感言 (原创杂谈)  

作者: 远飞的大雁 | 来源:发表于2017-04-03 03:06 被阅读91次

      开博几年来,访读了一些网络朋友的诗作。读着读着我就发现头开始晕了。甚至,什么叫诗歌也弄不清楚了。我几乎开始怀疑,贺敬之的《延安颂》、李瑛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到底还是不是诗歌?如果不是,那是什么?我还记得我读过的一首短诗,反复读了两遍,凝神了半晌愣是没有想出来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网络时代这诗也变得虚幻起来,给人一种上不着天,下不接地,忽忽悠悠的感觉。有人说这是朦胧诗。什么叫朦胧?太直白当然不是朦胧;太隐晦也不是朦胧。朦胧是看不真切,但总能看出整体轮廓。犹如美女头上垂下的薄纱,模样虽看不太清,但花容月貌却依稀可辨。且给人留下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才叫朦胧!朦胧是薄雾轻飘,而非浓雾弥漫。不是吗?

     艺术的魅力在于展示艺术美。而美受审美的制约。只有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才能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也才更富有生命力。诗歌也同样如此。脱离了大众的诗歌,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古至今,源远流传的诗歌无不在平民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有人可能会说,平民懂个什么,有什么欣赏水平?此言差矣!不种菜的人,就不知道哪个摊床上的菜好吗?不是演员就不知道哪个演员表演的更出色吗?白居易每次写完诗,都首先读给他的妻子听,妻子听不懂的地方,他就反复修改,直到听懂为止。白居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是诗人!因为他知道他写出的东西是要见人的,是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触清晰地传递给他的读者。而不是用来炫耀和故弄玄虚的,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才有资格称为诗人。而事实上,诗人的称号是公众给的,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某个名人恩赐的。唐诗宋词为什么能历经千年不衰,反而愈传愈盛,乃至家喻户晓、童叟皆知?一句话——大众喜欢!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没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欣赏水平也很有限,虽然自己不是诗人,但自我感觉还分得出好坏。以下,我就站在读者的角度,浅谈一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想。不足之处恳望大师们不吝赐教。

      什么叫诗歌?顾名思义诗歌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是诗的韵味和歌的旋律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学体裁。读起来要自然、流畅、有节奏感、有韵味、有旋律。这是诗歌区别于其它体裁的主要特征。没有了这些特征,即使是在格式上也是成行的,其实质已经不再是诗歌。试想一下,那些前言不搭后语,读起来疙里疙瘩,即无韵味,又没节奏,分明是一堆散乱的文字堆砌,怎么能和诗歌联系到一起呢?那也叫诗歌,遍地就都是诗人了。我们发现,越是成熟的诗人写出作品越趋于自然和谐,遣词造句朴实无华。能用最简短的字句阐明深刻的哲理,最平凡易懂的语言抒发浓厚的感情,最简单的词语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以众所周知的古诗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生僻的词语吗?缺少意境吗?仅用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面。现代诗歌虽然没有了字数韵律方面的限制,可以更自由灵活地发挥。但凝练的语言仍然是追求的方向。不然,就很容易使诗句变成了直接的陈述,那就失去了诗歌的味道。写文章最忌讳的就是下笔千言,不知所云。诗歌也同样不例外,你的诗歌总要表达一种思想、精神、境界、哲理或信念——它是诗歌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诗歌如同没有蜡烛的灯笼,无论装饰的词汇如何华丽,整体都是暗淡的。诗歌的所有词语都是为灵魂服务的,所以,不能偏离了主题,不能信马由缰。这里再举一首现代诗歌为例,是大家熟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请看开头四句“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们 读起来感觉非常自然流畅,心里也觉得非常舒服,为什么呢?因为诗句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触动了我们的感官。整首诗读下来,仿佛一曲轻音乐回荡在我们心间,收到了滋心润肺的效果。在视觉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清晰的康桥全景的画面,又一次刺激了我们的感官!岂能不让我们印象深刻!结尾四句与开头相呼应,突出了文题里的一个中心字“别”。也使整首诗浑然一体。我想,无论你使用怎样朦胧的语言,最终必须给读者留下一幅清晰的画面,否则,那乱糟糟的场景,是无法展示诗歌的艺术美的。诗歌是抒情言志最好的体裁,所以开篇之前,就要为全诗定个调子——情感的调子。无论是欢快、酣畅,还是忧郁、伤感......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抓住读者的心,引起感情的共鸣。没有真情实感的诗句,任谁读起来都会觉得索然无味。现代人时间都很紧张,如果你的诗句在第一段里不能挑起读者的兴趣,读第二段的时候不是睡去,也会选择放弃。那种朦胧过了头的诗句尤其如此!诗歌中的感情也是一点一点上升的,需要有个铺垫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人们读起来会感到真实自然,且心情舒畅。没有了这个过程,直接抒情,就会给人虚假、无病喊痛的感觉,效果可想而知。大家都知道诗歌需要有诗眼,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也是感情的峰巅。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空间,全篇算是大功告成!如果从头到尾都是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波澜起伏,就成了流水日志。

      诗歌过于朦胧等于脱离了大众,失去了读者市场;过于直白,品味下降,市场虽有,成了地摊儿。但是,“生意”显然常常是从地摊儿做起来的。只要不灰心,总有做大的时候。丑小鸭变成大天鹅总是需要一个过程。想要破茧成蝶,就别拒绝寂寞和黑暗。至于写作手法的运用,因人而异。善于把无形的情感有形化,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深邃的思想明朗化,是写作诗歌的基础,需要一定的语言锤炼功夫,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上一点拙见,意在抛砖引玉。欢迎阅读过的朋友多多赐教。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网络诗歌赏读感言 (原创杂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en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