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简友广场
马伯庸老师谈读书,这样读书就够了。

马伯庸老师谈读书,这样读书就够了。

作者: 小鑫影评书评情感 | 来源:发表于2021-10-15 07:25 被阅读0次

    我不是历史小说迷,但打开手机,铺天盖地都是马伯庸老师的新书宣传广告。这也让我不由得产生了兴趣。

    现实看到马老师的两京15日,然后再一搜索,发现还有风起陇西,显微镜下的大明等也卖得不错。

    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我对马老师进行的一个深度检索,也查看了几乎所有访谈视频。

    给我的三个突出印象。一是自信。透出浓浓历史感的自信,比如他谈为什么要叫伯庸,就举了离骚里面的典故。二是幽默。他能把许多历史记录上一句话的简短描述,用现代人能接受的语言扩展成一段精彩紧凑的故事。

    三是强烈的代入感。这点也是他不同于其他几位历史小说作者的一点。在。吴伯凡老师的访谈中说他似乎自带摄像机,因为他的小说几乎都能很快的让读者身临其境,感觉就像站在一个摄像机镜头前,以导演视角冷静观看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有极强的现实感和代入感。

    对于这些成就,马老师总结为一种读书模式:那就是大量、深入、探究式的阅读。

    详细说起来,一是必须有足够的阅读量作为支撑,否则无法支撑起你的资料库,也无法形成对历史全面的掌控感。二是深入,马老师说他写作时,必须翻阅大量的县志州志以及一些乡村野史,必须用历史资料交相对应,否则无法还原那个年代的真实背景。三是探究式阅读。对于一些历史上的器物、风俗以及特殊的礼仪,必须查验背后的典故由来以及相较其他朝代的不同特点。

    做到了以上3点,才能够真正实现举重若轻,将读者迅速穿越到小说描写的那个千年之前的时代。

    曾国藩家书中记载:曾国藩发现家里后辈体质虚弱,读书不太长进,所以写下了一封家书,劝诫后辈们好好读书,并给他们分享了读书的方法:看书求速,读书求熟,习字有恒,作文苦思。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伯庸老师谈读书,这样读书就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mip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