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还有收获?对,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
这时候你又想到了我是不是我因为避免了什么祸患或者得到了额外的惊喜,这些都没有,我说的收获是指对拖延的认识上有了基于个体的新突破。
我这学期有两件是拖延的特别厉害,几乎都是到死亡期限来临时特别动手,我知道不该拖延、也知道拖延的坏处,更知道拖延对自己的消耗远大于完成任务的消耗,然并卵,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我就是拖!
那这是两件什么样的事呢?
说起来都与工作有关,一件事是文明单位评选我负责一部分材料,一件事是省命题评估总汇报。
关于文明材料我用了大约两周的时间去抱怨和反抗,最后花费一小下午一气完成,大约有3万字的内容;全省命题评估汇总,我花费了一周时间排斥,最后花了5个小时完成,有1万多字的内容,包括各种图表。
这两件事上的拖延让我对自己的感觉特别不好,内耗太大,所以有切肤之痛。但事情发生不能无畏的发生,一定要认真反思。
为什么我在这两件事上会那么拖延?
这两份工作都不属于我的业务范围,也就是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内容。我平时写个总结、报告
、写篇读书笔记、教研体会都不是难事,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因为那是我特别熟悉的,我感觉能驾驭。
也就是说我对陌生的领域是心怀恐惧的,是恐惧让我产生了拖延。
陌生的事情一定就是难做的事吗?
就我经历的这两件事来说,我最后都是只花费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我集中精力投入去做,很快就有了工作思路,按照思路做下去,稍有耐心就完成了。
这就好比很多没出过远门的“小地方”的人,觉得去遥远的大城市特别难,所以迟迟不肯动身,而一旦借助外力动身后,却发现外面的世界不都是充满危险,只是未知,走起来甚至发现竟然很有趣。
经过这两件事,我可能以后对陌生的工作不会再那么排斥了。
拖延就只是个大坏蛋吗?
拖延也并不都是坏处,他让我在正式开始动手工作后反而效率更好。
比如一开始我对文明单位评选材料一筹莫展,但是当最后期限来临时,我反复的看评选要求,根据要求列出思考完成的路径和方法,竟然发现很多材料并不需要无中生有的创造,更多的是把单位公众号上的一篇篇文章和图片重新组合就可以了。当我上交我的材料时,我的组长都惊讶了,我竟然完成的质量特别高。
在完成省里的命题评估报告也是这样,一开始面对6个地市的报告我一眼都不想看,因为我知道每个报告都有1万多字,那里面有很多的图表,但是当我不得不翻阅时,我发现只要每一项每一项的去做对比归纳,最后就出来总报告了,也是需要耐心就可以完成的。当我把任务分解为每次完成一到两个板块后,即任务分解法,最后任务也顺利完成了。
我和爱写文章的老公谈起此事时,他深有感触,因为这么多年总有人找他写材料,每次他也是拖又拖才完成,因为那也不是他熟悉的领域,拖的过程就是给大脑一个准备、接受的过程,等大脑真正接受它了,就会更好的运作起来。
他说别人都以为他写东西很容易,拿过来就有思路,其实不是那样的,他每次也要经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只不过经历的多了,就有经验了,知道最终自己一定会完成,会做好,所以也就敢接受任务了。
正应了那句可以套用的话:困难(陌生等)是否可怕,决定于你对它的认识。
经历这两件事,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你认为特别难的事情拖延,会造成对其他事情的高效率完成。有了这件难事做参照物,其他以前认为也比较难的事就变成容易的事了,所以会很轻松的、很快的完成。
比如以前我觉得每天朗读小打卡、背古诗、运动都是需要毅力来完成的,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任务,稍微紧紧手就完成了。
因为难事做参照,别的事还可能取得突破,比如我在写命题评估报告时觉得特别压抑,就跑去玩排球放松,结果无意间领悟到二传传球的力道了,那种把球抛出去的感觉特别爽,助攻都说这样的球不仅好看也特别容易找点儿扣球。
原来是特别压抑紧张下的突然放松让我顿悟了!
啰里啰嗦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我的收获。
拖延带来的好处是:
认识到拖延实际上是大脑对陌生事物的接纳过程。
拖延可以提高做别的事情的效率,让其他任务变得简单。
拖延能产生顿悟。
没想到吧,拖延也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