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程序员》这个名字起的着实有些怪,咋一看像是一本程序员的健身指南,就连某位写推荐序的人物都说“这本书的文稿躺在我邮箱里好几天没有去看,主要原因是个人不太喜欢这个书名”。
本书的英文原名是 Hello, Startup: A Programmer's Guide to Building Products, Technology, and Teams。 我觉得要突出Startup,把名字改成“创业吧!程序员” 更加贴合本书的主题 —— 因为这本书从头到尾就是教程序员如何去创业(确切的说是IT类创业)的。
Hello, Startup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你为啥要创业,去创什么业(你要是没有创业的想法,估计也不会对这书有啥兴趣😄);第二部分是IT创业里“硬”的部分也就是技术部分(对于目标读者 —— 程序员而言,这部分倒是看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第三部分说的是“软”的部分 —— 就算你再厉害,你也不可能单枪匹马的创业成功,要想做大事最终还是要靠团队。
“杀死创业公司的 18 个错误”清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单一创始人。为什么呢?因为创办一家公司的艰难是一个人难以承受的,它会带来巨大的压力、风险和艰辛的工作,除非身边有其他人一起分担,否则大多数人是无法独自应对的。你需要其他人来弥补你的弱点,对你的想法给出反馈,在你犯了错的时候为你鼓劲。
—— 第11章 P312
从哪找合伙人?
1、朋友or同事
最近在听《乔布斯传》,觉得乔布斯之所以能开启个人电脑时代,首先缺不了的就是沃兹尼亚克。作为一个电子天才,沃兹制作了第一台Apple样机,并且设计了使得苹果公司大获成功的Apple II。 他们两人应该是互相成就的。
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两个创始人通常是通往成功的最好途径。你可以平均分配工作和股权,也没有政治操作的空间。
...
我们也不能轻率挑选创业伙伴,因为你要和他们相处很长时间——成功的创业都是以 10 年为量级的。你应该和可能的创业伙伴已经建立起了较长的、 经过考验的关系,才有可能和他们一起开创公司。
—— 第11章 P312
实际上,乔布斯与沃兹结识于中学时代(1971年),并且有着共同的爱好 —— 电子与音乐,一起搞“蓝盒子”(可以免费打电话的“黑客”装置)。而成立苹果公司已经是在5年之后的1976年了,苹果公司上市则更要等到1980年底。
这就是为什么原来的同事通常会成为最佳创业伙伴: 如果你们之前已经一起成功地做了些事情,就更有可能再创辉煌。
2、同学
如果你以前和大学同学一起做过项目、一起学习、一起通宵熬夜,这样的人也是不错的选择。
腾讯就是这样的例子,创始团队中的四位 —— 马化腾、张志东、陈一丹、许晨晔,都是深圳大学89级学生,另一位曾李青则是马化腾的姐姐马建南在深圳数据局的同事。
3、当然也有不建议找朋友、同学来做合伙人的 ——
很多一起读商校的同学,他们有很好的友谊,之后合伙做生意,但最后都不行。对这个我是研究过的,很多人说合伙做生意就像结婚一样,但实际不是这样的,所以我建议你不要找朋友让他成为你的合伙人,一起建立公司。
——马云 2019年冬季达沃斯论坛
股权如何分配?
有人说当然是按贡献来分啦!谁贡献大谁就拿得多啊!
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在创始合伙人中这么约定,那我估计这创业要不了多久就得黄!
为什么?因为“贡献”这个东西说起来好像就两个字,但是怎么计算“贡献”的权重恐怕就是件难事了。程序员创始人大概会觉得整个公司的程序都是我写的,难道“贡献”不是我最大?负责商务的创始人会觉得单子都是我拿下的,钱都是我“挣”回来的,难道“贡献”不是我最高?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贡献函数,每个人心中各自有一把称,日久天长,不免生乱!
“杀死创业公司的 18 个错误”... “创始人之间的斗争”也在清单上。想要让所有创始人感觉平等,确保他们所有人都在一条船上, 通常就应该平均分割股权。
—— 第11章 P313
平均分配是不是最佳选择?说老实话我并不知道,但是苹果的乔布斯和沃兹、谷歌的佩奇与布林都是平均分配的。
平均算下来,打造成功的创业公司要花 10年的时间,所以与其在第一天就对股权百分比争论不休并产生矛盾,还不如确保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激励,以长远的眼光去克服各种困难。
—— 第11章 P313
当然不是平均分配的著名公司也很多,比如微软创始人盖茨占股64%,艾伦占股36%;腾讯马化腾占47.5%、张志东20%、曾李青12.5%、许晨晔和陈一丹各10%
在我看来,创业要是能成,谁多点少点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要是成不了,那我们这些合伙人其实啥都不是😄。 所以一开始就应该先把创始合伙人和股权给定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