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文有一个特点,就是即使你看不懂意思,但是那些字的意境会影响到自己的内心,你会很有感觉。
上面《大学》的一段文字,你可以反复读读,而且真的可以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除了意境,我们依然要看看文字所表达内容的意思: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顺序就是一种规律。
我们按照定、静、安、虑、得,的顺序达到最终得的结果。
那么,这个世界上什么是规律呢?规律的特征是什么?
《道德经》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思是:达到空虚无求的状态(无欲无求),坚守平静平淡的生活。等到万物生长(运行)的时候,我便观察其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规律。世间万物,芸芸众生,各有各的归宿(终点)。生命的终点(归宿)叫做寂静无声。那里(终点)是生命再次开始的地方(状态),生命(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是恒定不变的,叫做常。知道常(自然循环的规律)这个道理才叫聪明,不懂万物运行的规律(常),就随意行事,很可能会招来灾祸。懂得(看见)了万物发展的规律,就能容纳万物发展,能容纳万物(众生)就能公正的看待万物的行为,公正的看待万物的行为就能保全万物,能保全(周全)万物就是天道了,天道就是大道,大道是长久的,不灭的(不会受到损失的)。
简单来说事物的循环往复就是规律。
很多人会认为,我去观察就行了,观察就能发展规律。
哪有这么简单。
如果随便简单的一观察就能发现规律,那每个人都是“合道”的人,但是事实上能看到规律的人是极少的。
为什么?
心性不够。
心性不够,你就算看到了规律,也不会重视,会弃之不用,甚至是否定这个规律,认为是假的。
应该有怎样的心性呢?
自胜。
《学经》说:
自胜则强,强而不夺,万物从焉。
是因为你“自胜”了,万物就像会跟随、服从你吗?
并不是,因为你的自胜,反而是符合了规律,就是所谓的“合道”。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它们。
这是《道德经》中出现次数比较多的文字,这与我们今天讲的“自胜”有什么关系?
有人仔细阅读和理解会发现,我不去干预他人,不去干预他物的发展,这哪里是自胜,这不是放任不管吗?
与“自胜”相对应的是“胜物”。
什么是“胜物”?
胜物就是用自己力量去干预事物。
比如,人会想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一个“尽”字,就已经可以解释“胜物”的寓意。
简单理解“自胜”是,内观自我,对自己的要求,把控住心性不去过多干预外部事物。“胜物”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干预事物。
所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恰恰是制止住自己那个躁动的心不去向外干预,这是“自胜”。
有人问:我用自己的能力去干预他物发展,我“胜物”有错吗?
胜人者天,胜物者力,纵行穷尽物力,此谓之暴。暴雨不终朝,疾风不过午,天道无穷而物有尽焉。
正如上文所说,人们去自己能力去干预事物,总想把发挥到最大的价值,甚至是想永恒。
可是,客观规律是,就算是大自然都不会连绵数日的疾风、暴雨,更何况人呢?
所以,“生长收藏”是这个世界的规律,并不是说你多用功、多努力,能力多强就能改变周期规律中存在向下的趋势。
举个例子:
一个项目,你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甚至这个项目就像是你的孩子,你用心力一点一滴把他扶持了起来,在这个项目日益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你收获了精神和物质的富足。但是任何事物发展都是周期性的,当这个项目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你开始了不甘心,你开始了极力挽救。但是,最后的结果依然无法改变向下的趋势。
那么这里面,如果你懂得“自胜”,就不会有“恶死”的心态,更不会有“胜物”的举动。
“胜物”的背后是人性的“贪”。
强者喜大,大者喜广,不祥之兆也,唯人自以强大。
“喜大”、“喜广”是“胜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因为贪嘛,所以需要放纵心性去做“尽”的事情,期望“尽”的结果。
那么,这里面“喜大”、“喜广”就是错的吗?
也不是,你可以这么想这么做,但是需要提高自己的心性,也就是你要“自胜”。
当你“自胜”的能力提升了,你的承载力就会增强,你自然可以做到更“广”、更“大”,这也是正常的。
怕的就是,你的“自胜”跟不上“胜物”贪妄之心。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