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沟通方式之有效或无效,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父母所传达的是“你信息”还是“我信息”?
如果父母检查一下自己说的话,会惊讶的发现,这些信息大都以“你”字开头或者包含“你”字,所有这些信息都是指向孩子的。如,你不应该那么做,你为什么不这样做?你真淘气,你为什么就不能乖乖的?我都跟你说过100遍了,等等。
但是这样的“你信息”,结果都是无效的。因为“你信息”无法传达父母的感受,这些信息大多时候都会被孩子解码成他应当做什么,父母给他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或者是说他有多坏,父母发出了责备或评价。“你信息”的矛头是指向孩子的,而不是以父母为指向,所以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对立、反抗或叛逆。
但是,如果父母仅告诉孩子他那不可接受的行为,带给父母的感受是什么的时候,父母所传达的信息就变成“我信息”了。
如,累了的时候我不想玩了。我去接你,而你不在那,我会觉得很沮丧。我刚把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你就给弄乱了,我现在觉得非常伤心而难过。
如果父母传递出我信息,孩子就更有可能改变他们不被接纳的行为,我信息包括三种构成要素:
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如,放学后,你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回来。
2.父母的感受。如,我会很担心的。
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如,我无法专心工作,都在想你会出现什么意外。
一个完整的我信息,包括行为+感受+影响。如,放学后你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回来(行为),我会很担心的(感受),让我无法专心工作,都在想你会出现什么意外(影响)。
向孩子传递我信息需要相当的勇气,但绝对值得一试。当我们向孩子诚实的传送我信息时,我们所承担的风险是会让孩子看清我们的真面目,泄露自己的人性,成为一个透明体,还会告诉孩子自己是一个会伤心、难为情、恐惧、失望、沮丧的人。
父母对孩子坦诚的回报,也许就是亲子关系的提升。因为诚实和坦白能助长亲子互动的亲密关系:我的孩子知道我的真面目,如此一来,便鼓励他也向我倾诉感受。我们相处时彼此都希望对方知道自己的真面目,进而发展成亲密的关系。
为什么我信息更加有效?
1.我信息不仅可影响孩子,改变其不可接受的行为,而且对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很有帮助。
2.我信息较不易引起孩子抗拒和叛逆,因为当父母坦率的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比起暗示孩子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其恐吓意味当然减少了许多。
3.我信息让孩子担负起改变自己行为的责任。我信息只是告诉孩子父母的感受,但是补救措施,则让孩子自己去设想。
总之,我信息能帮助孩子成长,学习懂得替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请多多使用我信息与孩子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