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孩子霸道、任性、自私,和别的孩子抢玩具、打骂、欺负别人等问题出现的时候,家长们要么严厉指责、打骂孩子,要么就是溺爱孩子、安抚顺从,稍好一点的讲讲道理,但多半没什么效果。
在解决孩子问题时,以上做法都不可取。家长看似是在帮助孩子解决,实际上却是家长在解决问题。
孩子受制于家长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由自己主动解决,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顺从于家长的安排,而不是自己思考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当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孩子还是不知道如何处理。
“我能解决”这个工具能够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家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有一种强大的自信心和天生就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在这里使用提问启发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该如何做。孩子自己想出解决方案解决问题时,这种满满的成就感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这个工具在培养孩子的一种思维——我能解决任何问题。
下面我将以两个孩子抢玩具这个事件为例,分享一下“我能解决”这个工具的操作步骤:
第1步:了解问题根源,重视孩子的感受。
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和孩子共情,允许孩子情绪释放。
例如问孩子,怎么了?你们看起来玩的不太开心,丽丽看起来很伤心,你也很生气,是发生了什么吗?
第2步:提出问题,启发孩子思考解决方法。
家长引导孩子主动解决,而不是替他解决。
比如问孩子,那怎么办?你们两个人都想玩这个玩具,要不我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两个人都能玩的开心呢?
第3步: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方法并给予总结。
家长应该支持鼓励孩子试一试,找到让两个人都玩得开心的方法。
比如,孩子提出两人轮流玩,或者一起玩,或者互相交换玩具等方案。
在整个过程中,家长都只是起个引导的作用,孩子才是解决问题的主角,解决方法都是孩子提出的。这样解决问题带来的感受孩子都能得到体会,孩子感受到自己处理人际问题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面对冲突如何处理的思维方式。
要掌握这个工具,家长需要在生活中多与孩子进行思维启发式问答和游戏,平时可以通过字词游戏训练孩子的思维,从表情识别开始培养孩子共情能力,鼓励孩子寻求多种解决办法,如进行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游戏,帮助孩子锻炼解决问题能力。
遇到问题,家长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少用批判性思维,时刻相信孩子天生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我们只应该提问,不停的问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的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案。让孩子对自己做出的结果负责,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出色的责任感和担当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