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边缘”生
“边缘”生是游离于班集体之中,容易被人忽视的孩子。那些学习不突出或不好的、老实本分、性格内向、被动的孩子都容易成为“边缘”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本是位老实本分,胆小、学习一般的“好”孩子。在我的记忆里,“该生为人老实,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云云,成了老师评价我的专利。
课堂上,按部就班,老师叫同学干啥,我就干啥。那时候,语文学习就是背诵语段、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本来我背诵得熟熟的,可是经老师一提问,我就紧张,或头脑一片空白,或前言不搭后语,很少能顺利地背诵下来,渐渐地自然成了“边缘”生一个。或许,在老师眼里,我就是差生一个。而差生到目前为止,只要是不惹是生非,就是被冷落的一个群体。因为班级人数多,老师顾及不过来,差生又不能给老师带来什么名利,自然引不起老师的关注重视,而在唯成绩是尊的评价制度下,老师想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谈何容易,往往是事倍功半,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来说,把力气放在差生身上无异于痴人说梦。现在,许多学校评价教师仍然是看学生的年段过关的平均成绩,一些学校还是以班级学生数的90%来平均,差点儿说明了不要去理10%的学生了,而这些学生差不多就是“边缘”生了。
因此,“边缘”生的形成,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我想,与学生自身的原因自然有关,但更多的是人为的原因。一个是大班化,老师顾不过来,另一个更主要原因是评价问题和老师的观念问题。评价是指挥棒,引导老师趋之若鹜,让老师不得不为之,即使是违心的。否则的话,老师想“活”下来,难!那些能听从指挥的,即使是瞎指挥的,常常是名利双丰收,是挡不住的诱惑,而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情况下,谁愿意自讨苦吃,放着名利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当然,有骨气有操守者例外。老师的观念是老师的行动指南,决定了老师的行动。本来教育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的教育,是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良好的健康的发展。然而,“边缘”生就是一群被冷落的群体,被忽略,也容易被伤害的。
一些“边缘”生因老实,容易被同学欺侮,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老实,没少被同学欺侮。但往往不敢告诉老师,若是报告老师,往往会引起更多的麻烦,老师往往也只能轻描淡写一番,那些欺侮人的不但不会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会幸灾乐祸地自炫示威一番。这样,胆小怕事者更加懦弱无能,可欺!盛气凌人者更加目中无人,妄为!这其间,“边缘”生除了身体可能受伤害之外,更可能使心理受到伤害。比如自闭、偏执、懦弱、仇视……而心理的伤害,又更隐蔽,不为人知,可能是自吃其果,伤己害人。
记得,在小学二年级时,我总被一个高个子的男孩子欺侮,老找我麻烦。一天,他找我摔跤想欺侮我。我火了,使劲地用力,一下子把他压在身下。他却大喊:“我的手,我的手呢?”原来,他的手关节脱臼了。过了好一会儿才疼呢!经过了这一次,从此他再也不敢欺侮我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是这么有力量。人就是这般欺软怕硬。这道理我那时候就懂,但至今,我仍然是息事宁人,心中虽有不平,敢于据理力争,但终是得理且饶人。是睥睨,是纵恶,是帮凶?有时候,连我自己都说不清。
当然,“边缘”生也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世界里,平和淡然、冥思默想、逸兴遄飞、心驰神往、异想天开、省思探寻、自求多福……也能激发潜能,完善自我。或许,因祸得福也未可知。“边缘”生不容易被追赶、逼迫、塑造,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的时空,也可能更有利于“边缘”生的发展。这或许也是“边缘”生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如今,回首我曾经是“边缘”生,我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的。未来本不可知嘛!一切皆有可能。做好当时当下的“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是自欺欺人,或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自我哀怜,都是徒劳而无功的。
但我仍然以为“边缘”生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老师多关心、开导、引领,引导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更早地融入集体,更积极得参加班集体活动,也需要老师营造一种安全、自在、温馨、积极的集体氛围,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结束语】可以说,本书就是我生命化教育的实践的思考和实践的结晶。如果没有张文质先生的关注和厚爱,没有我对生命化教育实践的执着就不会有本书。
教育,我一路走来。我的心境和老舍养花的乐趣一样——“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教学相长,童心不老,这就是从教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