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闲钓银河月作钩的主页时,看到尉迟这个复姓姓氏,隋唐时有不少姓尉迟的名人。我们这儿也见过这姓氏的人,只不过是相当少见。以前在老家也遇过一个姓尉迟的朋友,从而知道了尉迟读着(yù chí),当地许多人把姓念(Wèichí),他也乐呵呵地答应着。如果去纠正还怕别人尴尬一番,毕竟自尊心强的人,比像我一样脸皮厚的人要多一些。
两个复姓的人待一起,咋看起来都像从古代穿越而来。
许多古代复姓都改成了单姓,上官有的改成了官,司马有的改成了冯,南宫简化成了南,夏侯简化成了夏。欧阳在广州的一支有的改成了欧,或者改成区,谁也不欠了。江西的有的改成了阳,在老家欧阳这个姓也差一点也变成了“阳”,老家老一辈人为了简化姓氏,把欧的左边拆下一个区,阳的右边拆下右边,造了一个新字出来,来写自己的姓氏,当然它是用繁体字的来拆组的。看起来字体结构也是很不错的。在一些清代和现代使用繁体字的时期这字经常出现。可见老祖宗也是怕麻烦的,能少写一个字也乐得清闲,也节省了纸张。
老家的尉迟大哥是税务官,他说整个城里尉迟仅此一家。说一口地道的当地话,可见也是移民二代或三代了。他个子不高,面相却与本地人有比较大的差别。与他聊起自己的姓氏,他也不是很清楚。
欧阳氏迁徙至当地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老家的欧阳氏,是唐朝天宝年间从吉安迁徙至老家,迁徙过来的开山鼻祖是同室三兄弟,分别在这不毛之地三处不同的地方开辟基业,延续至今。
欧阳这个姓氏最早得名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
“到战国时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时,越国为楚国所灭,楚王更封无疆之次子蹄于乌程欧馀山之阳,其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等。乌程欧馀山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之故菰城之升山,到西汉时封在此地的称欧阳亭侯。源出姒姓的欧阳姓的历史有2500年。欧阳氏与欧、区氏、欧侯氏同宗同源。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欧氏 、阳氏 。”
在唐初任吉安安福县令欧阳先祖,生了三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在南赣的大多数欧阳氏族都起源于其中两兄弟,还有一个名为“彪”的在番禺做了太守,广东的欧氏和欧阳大多起源于他。
“尉迟氏是典型的源出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尉迟氏源于塞人,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尉迟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九位门阀。
尉迟家谱
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前,西北地区有一个氏族部落号“尉迟”,其祖先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于阗“的塞人(斯基泰人),使用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汉译音为“尉迟”,是冠在从汉朝时期开始立国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者”。
尉迟一族后与鲜卑拓跋部联合,被称作“西方尉迟氏”,后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部落,被鲜卑拓拔部大人称之为“尉迟部”。之后,尉迟部一直跟随拓跋部称霸于北方地区。经过长时期的东征西战,鲜卑拓跋氏终于建立了北魏政权,当上了中国北方皇帝,而尉迟部也就跟着身价百倍,成为北魏皇室中的世代贵族,也是北魏勋臣八姓之一。
后来,北魏孝文帝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连皇帝的姓氏都由原来的拓跋氏改为汉姓元氏,同时还下令其余的鲜卑族人也一律改汉姓。鲜卑尉迟氏部落族人便是在这种情形下,以部落名称的谐音汉字“尉迟”为姓氏,称尉迟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
北魏时期,北魏恭帝赐陈忻尉迟氏。
在隋朝时期,整个尉迟氏家族又进行了第二次汉化过程,许多贵族称单姓尉氏,平民多称单姓迟氏,奴仆则称单姓胡氏,后来还有尉迟氏被隋文帝赐改为杨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将领杨义臣就是。杨义臣的父亲就是隋朝的开国大将尉迟崇,后来在战场上牺牲,隋文帝出于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杨义臣在皇族的辈份。
至唐朝初期,整个尉迟氏家族即已经完全成为汉族,但仍又一部分族人维持尉迟氏复姓,与同宗同源的尉氏、迟氏、胡氏、杨氏世代相传。
尉迟敬德一族由北方(今内蒙)一带随后魏迁至平鲁下木角村,后随祖迁往今朔州、大同、洛阳居住,唐灭隋后举家(尉迟家族)迁入长安。
据2014年8月1日齐鲁网报道,在山东潍坊市尉迟322人,主要集中在高密市柴沟镇柴沟村、马王村,以及呼家庄镇庞家村。 尉迟姓在台湾省排600名以后。 [6] 山西临猗、永济、太原、大同、临汾、河津、芮城,山东诸城、嘉祥,北京,河北肃宁、河间,任丘、万全、献县,河南汤阴,湖北天门、公安,安徽贵池、芜湖,江苏泰兴、无锡、武进、宜兴,上海嘉定,台湾台北、基隆、嘉义、桃园,湖南双峰,甘肃泾川,天津东丽等地均有此姓。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复姓“尉迟”27.64%的人口分布在河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