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为什么成不了理论?
韦志国原创作品

不管多少公文书籍或研究者、实践者强调理论性,规律性,但基本都是各说各话。
理论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是,与经验相背离。换言之,理论是经验和现象之后的本质,理论与经验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公文写作中,很多人归纳的所谓“理论”,其实只是经验(个人的或群体的)的汇总,二者完全同一。他的理论,其实就是他的经验;甚至他的经验只有他可以用,对别人几乎没什么借鉴意义。理论如果不能复制,就不具有普泛性,这还算是货真价实的理论吗?
可以这样讲:公文写作,有经验而无理论。
在公文写作实践中,存在大量的经验,有的是写作共同体长期形成的普泛惯例,有的是个体的独特体会,但是这些都无法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主要原因是,缺乏“深度”,没有洞见,无法充分解释“为什么”“会如何”。
很多人的公文写作理论,只是其他学科理论在公文写作领域中的应用。说难听一点,是用公文写作的经验为其他学科理论做案例和注解。例如,很多人用思维科学、语言学、哲学、文化学、领导科学等理论解释公文写作现象,但这些都不能算作是公文写作的理论,而只能被视为其他学科理论更具普遍性的说明。
公文写作无理论原因之一:公文复杂程度不高,不足以产生理论
凡是理论得以生成的领域,现象必须足够复杂。现象的复杂程度,决定了理论是否有用武之地。
公文面对的事务是复杂的,但公文本身并不复杂。常用的文种就那些(虽然不断有新文种出现,但旧的文种也在淘汰,所以常用文种的总量基本稳定),所传达的主题信息也基本可以分为固定的大类,写作高度模式化,个性化发展不足。
公文与文学同为语言文本,与公文无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学有理论,甚至文学史也有理论。主要原因就是,文学作品、文学经验、文学发展有极为丰富复杂的现象。相比之下,公文现象几乎可以用
公文写作无理论原因之二:无法产生一个庞大的术语体系,进而也就无法形成理论体系。
理论的基础是术语、概念、专业词汇。
任何一个理论高度发达的学科,都有几乎无限的术语体系。术语体系的丰富程度,标志着其理论发展的高度。可以说,理论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就是术语库容不断丰富的过程。
公文写作的术语有多少呢?少的可怜!充其量几十个。依靠区区几十个术语怎么可能形成理论体系呢?更可悲的是,公文写作的术语几乎不会扩容,十年前是这些,十年后基本还是这些。二十年间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意味着,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理论发展的可能性。
公文写作的术语之所以如此匮乏,原因不言而喻,那就是面对的公文写作实践经验现象确实不够复杂啊。
公文写作无理论原因之三:权威力量主导公文写作,没有理论成长空间。
理论的本质功能之一是,引导促进实践创新。许许多多的学科发展历史证明,理论具有极强的自我完善动力,在解决理论自洽问题过程中,导致、激发创新。但是,理论的这种常态功能,在公文写作领域中基本不存在。公文创新的动力几乎不是来自于公文写作理论的指导,而是权威力量的主导。
公文写作中的权威力量主要有两种,领导意志和写作惯例。
公文写作中,无论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还是立场观点,都由领导决定或同类公文惯例决定。公文中的创新发展空间,几乎取决于使用主体(主要是领导)的创新意识和态度。公文发展创新,不是出于公文理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是领导变化或惯例变化。
没有理论也就没有创新,反之亦然。而在一个由权威力量高度主导的领域中,创新和理论都不会有充分的成长空间。
总之,公文写作只有经验没有理论。大家洗洗睡吧!就不要用“公文写作理论”来吓人了,也用不着把公文写作经验吸收为写作理论的一部分。把经验归纳好,总结好,传承好,能解决一些写作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功德无量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