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作者: 灿鸿 | 来源:发表于2024-09-26 22:55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问责自负。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7785

    “圣人无善无恶,

    只是‘无有作好’,

    ‘无有作恶",不动于气。”

    --王阳明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繁华如烟花般绚烂,却也如烟花般短暂易逝。

      我们常常被这表面的繁华所迷惑,追逐着那些看似耀眼的东西,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当我们学会看破繁华,不动于气时,便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真正的幸福。

    幸福值得有缘人

            繁华,是这个世界的表象。

      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商场里的琳琅满目、社交场合的热闹非凡,这些都是繁华的体现。我们被这些繁华所吸引,渴望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我们努力奋斗,不断追求,却常常在这个过程中感到疲惫和迷茫。因为我们发现,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繁华总是在不断变化,永远无法满足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望。

    渴望拥有一切

      看破繁华,需要我们有一颗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坚定的心。

      我们要学会分辨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表面的虚荣。物质和财富固然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舒适和便利,但它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安宁,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爱。我们要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和追求,回归到生活的本质,去感受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

      正如老子所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繁华的表象往往会让人迷失方向,只有保持内心的清明,才能不被繁华所左右。

    认清自己的心境

      不动于气,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失去理智和冷静。我们会愤怒、会抱怨、会沮丧,这些情绪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困境。

      而当我们学会不动于气时,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我们不会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不会被情绪所控制,而是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不动于气的境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看破繁华、不动于气的境界。

      比如陶渊明,他在官场中看透了名利的虚幻和繁华的短暂,毅然辞官归隐田园。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他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快乐。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被繁华的官场所诱惑,坚守自己的内心,成为了后世敬仰的田园诗人。


      还有苏轼,他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在繁华的官场中,他不贪恋权力和财富,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得失。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为外界的风雨所动。

    苏轼

      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让我们学会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让我们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和追求,回归到生活的本质,去感受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幸福,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比如孔子人生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求心安。心若安定了,那外面的风吹雨打便都可看作过眼云烟。

      就其对儒家之“礼”的阐释--“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繁杂,不如节俭,正如丧礼那样,与其在仪式上准备得隆重而周到,不如在心里沉痛地哀悼死者,因为心中之礼比其外在形式更重要。

    孔子

      求心安,即保持一颗安定、清净的心,不因外界的打击和诱惑而摇摆不定,不过于狂热地去追求心外之物。

      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人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恶人受丑陋之心的牵引而做坏事,普通人也可能因为执着、愧疚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

      如果人对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挂碍,并由此生出了懊恼、欢喜,那么这颗心就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曾向他请教:“为何天地间的善难以培养,而恶却难以去除呢?”

     

    王阳明

      王阳明认为,因为心中有善恶之念,引发好恶之心,才导致为善或为恶。

      他在回答中举出“花草”的例子:当人们想赏花时,就认为花是好的而它周围的杂草是恶的,因为那些杂草影响了赏花的效果;而当人们要用到那些杂草时,则又认为它是善的。这样的善恶区别,都是由于人们的好恶之心而产生的,因此是错误的。

      王阳明指出,应该心中无善无恶。他所讲的无善无恶,与佛家所讲的不同。

      圣人所讲的无善无恶,是告诫世人不要从自身私欲出发而产生好恶之心。

    比如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一个答案!

      有一天,深山里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

    “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

      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人往上爬。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年轻人答:“是的。”

    石头问:“另一个人呢?”

    年轻人答:“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年轻人答:“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世上最高的山峰,但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同时,也就没有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的腿断了,活着与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石头问:“他……”

    年轻人答:“他从山崖上跳下去了。”

    石头问:“那你呢?”

    年轻人答:“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的,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石头说:“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茅草屋,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

      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画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

      后来,年轻人成了一名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他是一颗耀眼的新星。接着,年轻人又并始了写作,不久,他就因他的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

      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在人的心里,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

      确实,更高的山在我们的心里,只有心中无我时,人才能攀越这座高山。

      人世间最可怕的不是做错事,而是心中动了歪念。倘若内心摇摆不定、狂热偏激,就会动歪念,就会做错事,这个时候就只有倒空了自己,才会发现虚无。

      一位佛学大师曾说:

    “心是最有反应、最有感觉的器官。我们看大自然的山川鸟兽、花开花落,我们看人生的生老病死、喜乐无常,都会因心的触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现。”世间的风动幡动,其实都是因为心动罢了。

      圣人认为,无善无恶是静态时候的表现,有善有恶是气动的表现。在心动时,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茫然,就会不知所措,甚至连自己究竟是对是错都分辨不清。

      因此,唯有秉持一颗安定、清净之心,才能身处繁华闹市而不为所动。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对您有所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lk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