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在各个民族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感性、冲动、易变、狭隘、专横、想象力丰富、容易受到暗示与怂恿,小小的群体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一个谨小慎微、逻辑清晰、学识渊源的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言行举止与平常大相径庭。
因为孤立的个体担心受罚,言行举止不得不有所收敛,但当个体成为群体后,群体庞大的规模和数量让个体验到人多势众的力量感,再加上有了群体的“庇护”与怂恿,无需担心受罚,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做平常不敢做的事,通常群体人数越多,免受罚的的可能性越大。
WG事件可以说是群体极端力量的最佳体现,对于90、00后这事有些遥远,我们来说说眼前的。
生活中我们痛恨街头恶霸/校园恶霸,但由于担心受到恶霸的报复,即使受了欺负,也就忍忍过去了,绝不敢当着恶霸的面发声抗议,但只要有人带头组织除恶联盟,铲除恶霸,作为联盟一份子,就算平常胆子最小、最怕惹是生非的人,在群体人数上的强大力量与群体的怂恿下,也会做出勇敢、强大、甚至有些残暴的事。
“
我们经不起别人的怂恿,当怂恿来自集体的力量时,更为强大。
”
再如XX教的人肉炸弹,在宗教的洗脑后,他们并不人认为自己是在做杀人,反而觉得自己为了宗教献身,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了解群体的特征,就可以利用群体的某些特点把群体当成枪杆子使,演说家们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演说家们尽可能地夸张叙述不同寻常、传奇的东西,引起群体的想象力,他们知道越是夸张、不寻常的东西越能打动群体,当演说家们感受到群体的被激起的情感时,他们再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然后再加上点暗示,而此时处于幻觉状态下的群体很容易被暗示指引。
我们的行为动机来自于无意识区。
“
当一种观点进入无意识区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观点是从哪来的,我们只会对观点内容本身深信不疑。
”
演说家的断言不断重复、不断重复,久而久之这个观点很容易进入自我无意识区域,群体洗脑也基本上完成,演说家的断言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形成一种倾向性意见,这时断言的传染性机制开始,群体像病毒般疯狂传染。
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羊群中几只羊感到惊慌,过不了多久,整个羊群都会惊慌;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个朋友转了A文章,你一般不会点进去看,但当你朋友圈中有3人转发A文章,你一定会点进去了;女生买护肤品也是这样,一人说B护肤品好,你可能只是听听,但当身边有3人或好几个人说B护肤品好,你也会觉得B护肤品是真的好,在下次跟同事闺蜜聊天时,你可能也会向别人推荐B护肤品。
“成和萧何败也萧何”,由于群体的感性、冲动、易变,既可以利用作为很好的武器,也随时可能被反噬,因为群体一般是对高高在上的人/权力盲目崇拜,演说家拥声望越高,群体对他观点的认同越大,他观点对群体的影响力也会越大。
“
被某个群体拥戴的英雄,在这个群体看来就是一个真正的神。
”
但声望一旦消失,昨天受群体拥戴的英雄/成功者,就会受到侮辱,声望越高,反应也会却强烈。因为群体会把曾经的英雄/成功者视为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没有声望的英雄/成功者再也不用让群体害怕了,以前对他的卑躬屈膝是显得如此可笑,群体要为自己之前对他的卑躬屈膝进行报复。群体总是这样随时会反抗软弱的人,却对强者低声下气。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某人一旦功成名就,他说的话都会被视为真理,各种传播,一旦他的“高楼”塌了,同一句话,又会被解读成各种负能量。类似情况娱乐圈是最常见的,记得,某某明星很火时,网络上全是赞美之词,他的什么黑料都酷忽略不计,明星好像神明一样般闪闪发光、什么都是对的,但只要他不火,或者说他染上负面消息,网络上又全都是对他的吐槽,以前的、现在的、将来的各种黑料全都出来了。
看完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再来看身边发生的热门事件,回想自己的过往经历时,又是另一番滋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