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这两年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核心素养、大概念。大概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读了今天的文章,大概念渐渐浮出水面。
大概念是一座桥。让知识和素养有了联通。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穿梭在知识的丛林里,核心素养就是我们在丛林里来回的穿梭,走出丛林以后,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学生离开学校,多年以后能想起来的,还有什么?那沉淀下来的,就是核心素养。这个很好理解。
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样让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这时候架构课堂就要用到大概念。大概念像一座桥梁,从琐碎碎碎碎的知识里抽象出来,但他没有脱离这个学科。大概念具有学科的特点。而核心素养,是更高维度的抽象,他要在学生身上展现出来,当学生能带着这样的素养,这样的能力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新课程学习就落地了。
大概念还是一个陈述句。大概念不是学科知识中的一个名词,或者是一个概念。比如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思想感情,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他不是这些具体的名词和短语。而是一个句子,这个句子是对这一类语文现象的一个抽象和概括,能迁移到类似的下一个课题上。而且处于学科的中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统领,反映学科本质的一个观点。
比如,我想学习辛弃疾的词,就要知人论事,了解辛弃疾这个人,而对一个人的学习和评价,必须把它还原回当时的环境。所以我还要了解南宋的这段历史。我想把我的这个想法提炼成一个大概念。运用在所有诗词的学习上,就具有了普遍性,同时让学生学会一种结构化的方法,自己也能根据这些方法去学习诗词,研究人,研究人背后的历史。比如,学完辛弃疾,我想学习陆游的诗,是可以迁移的。比如,诗词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独特的情感表达。这个可不可以作为一个大概念,来支持我对辛弃疾诗词的研究。这是读完今天的书,触发我的现实思考。
大概念还有他的独特性。他是一个观点或者陈述。他必须在学科中起核心作用。同时它有很强的连接性,很广大的包容性。能够将许多细枝末节连接成整体。他就如同一个网,从四面八方辐射开来,对所有的知识,进行了细致的连接,并且有一网打尽的感觉。他又像是一棵树,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大概念。其他的枝枝叉叉,各种树叶就是我们的知识,而远看这一棵完整的树,他就是核心素养。
读了章巍老师的《大概念教学15讲》,我对大概念这个高频词由模糊到清晰,并且弄清楚了,他与核心素养和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明白了他的关键特点。也看到了大概念的前世今生。
这个书讲的很高明,让我再读完了这部分内容之后,合上书,就知道大概念长什么样子,大概念在教学中处什么位置。章老师形象生动的文字,一清如水的思路,让我在阅读中清晰了大概念,心里有喜悦在流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