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我自己思想的辩证过程,结论在最后一段,是我这次思辨的产物。
将自己的思路提取出来好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记忆的储存强度是固定的,但是提取的强度却是可以通过提取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线性的表达。将网状的思维用树状的结构通过线性的方式写出来,这句话来自得到的古典老师。
那么在我今天想把计划这个词从我网状的大脑里提取出来,观察一下这个概念是否清晰,和它相连的概念也是否同样清晰。
“计划”对于一个不喜欢约束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头疼的词,依靠自己的直觉来做决定和行动是一直以来的习惯。而计划就是对这种状态的转换,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制定计划,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有一种隐隐的痛苦感伴随,按照痛苦遗忘的机制,对指定计划然后失败的痛苦感觉已经在脑海里非常的模糊了,但是我想把计划这个词的旁边连接一个概念,就是简单。并不只是制定计划要简单,而是相对于没有计划,制定完计划后,后面的行动相对没有计划来说是简单的。
没有计划的行动是需要随时做调整,随时面临挑战的。虽然就算是制定了计划,可能面临的挑战也并不会少,但是却节省下了许多需要时刻警惕突发状况所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注意力,这就像一个知道终点的人和一个不知道终点但是路程一样的人,后者可能需要更多的毅力来支撑。
那么在来思考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计划之所以叫做计划,就是能够给人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感决定了能走多远。
计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指定目标,我之前的大部分计划就是在制定完计划后就感觉计划好像已经达成一样具有满足感,这好像和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关,而且大部分的想象都是美好的,没有人可以非常期待的想象自己未来可能的惨样,这是大脑不允许的。
那么计划的用法到底需要从哪个角度来看是最有可能达成目标的。随随便便不用指定目标就能达到的也就用不上计划,那些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领域好像制定计划也是没有用的,只有那些能够看的到的,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成的目标才需要制定计划。
看情况,是最试用的策略,也是最难试用的策略。什么时候适合用计划,什么情况需要指定什么样的计划,都需要看情况来决定。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尝试,跌倒,再尝试,再跌倒,一直到学会为止,这是笨办法,却是成功概率最高的办法。
制定计划只是一个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来达成某个目标,刚拿到手的工具不去熟悉和勤加练习是不可能掌握的。
既然长期的计划经常夭折,那么就从短期计划开始练习,古典老师建议的每天三件事就是一个锻炼计划的很好的方法。
每天早上先列出今天需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三件事,一整天的大部分精力就围绕着三件事来分配,在一天过后再回过头来看计划的完成进度,形成反馈。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计划能力的锻炼。
那么这次的思考成果有两点,第一是有计划比没有计划的做事情更加节省精力;第二个是锻炼自己的计划能力可以从小型的锻炼开始,比如每天三件事。
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