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长安三万里》,还是高适和李白的话题!
诗仙李白的故事有很多为国人熟知,其中比如被唐玄宗看中诗才,定为翰林供奉,也就是为皇家写点吹捧性文字,那首赞美杨贵妃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让大家领略了皇家深宫之中的绝色美人的盛世美颜。然而,李白既有江湖浪子的习性,又有好高骛远的心境,加上他恃才傲物的特点,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由,辞职而去。
这一去,又怎么样呢?
李白随身佩着一把剑,长年在江湖上行走,像个除暴安良的侠客,他的理想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然而,众所周知,他的特长主要还是在文才方面,特别是诗歌!他是想马上挥鞭驰骋疆场,还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后人对其一生行为和性格分析,觉得似乎这些都不适合他!而且之后他也的确没在这两个方面做出成就。
由此看来,李白从翰林院辞职,可取吗?其实干个文职,还是适合他的。官场规则,自古相当,都是人去适应它的。可李白太任性了,不适合官场!一个狂放不羁的人,要去“长风破浪”“济沧海”,写武侠小说吗?
高适呢,被张九皋推荐制举有道科成功,做了一个封丘尉,成天为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写材料,遭受官场欺压,而为民生务实的事情却无法去谋,最终辞职而去!
这一辞,是一个以高家枪法闻名远近的、决心以武报国的男儿的正确选择!因为高适一直以武见长,他的理想是像祖父那样驰骋疆场,以高家枪法来为国家开疆拓土,所以他的辞职应该比李白明智。
之后,高适投奔名将哥舒翰,虽然最初也是做个书记官之类的文职,距离他沙场点兵的理想还有距离,但是可以直接接触疆场,对一线军事工作进行实际观察了解,所以高适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潜心修炼,积极肯干,赢得了哥舒翰的高度赏识,最终受到朝廷关注,被指派与哥舒翰一起组织潼关保卫战。再之后,高适荣升节度使,平定永王之乱、安史之乱,赢得一门封侯的荣耀。
李高二人,同样辞职,同样从文职岗位辞职,都是因为觉得自己才华得不到施展,但是,各自定位不准,走出来的路也就不一样了。所以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或者不切实际好高骛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