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U.lab学习小组日志

U.lab学习小组日志

作者: 李源_源哥 | 来源:发表于2017-12-19 16:48 被阅读0次

    北京创问U Hub (U.lab学习小组)日志

    2017.12.17 第一次共同启动

    现场

    问题一:三个鸿沟的理解

    问题二:关于生成式聆听的理解

    活动重点:体验教练圆圈(三组)

    个人记录与反馈

    李源的记录

    1. 教练圆圈在企业里怎么能用起来

    who: 谁(什么角色)负责召集,这个角色是固定的人还是谁都可以 (最好不要只有领导可以)。

    what:工作中经常有各种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召集教练圆圈?

    when: 工作中大家时间都很有限,1小时左右的教练圆圈什么样的使用频度是比较理想?

    没有教练背景的员工肯定很容易陷入以下陷阱:对人不对事(对人的成见与情绪),对事不对人(忽视了案主作为人的需求),给建议,这些情况怎么处理,谁来处理

    时间把控的问题:比如某个教练占用时间太多,其他教练开始走神或者觉得没有发言机会,怎么处理,谁来处理

    教练圆圈和普通的团队内会议或跨团队工作会有什么区别,使用起来是可以替代还是补充?

    当天的疑惑 (教练圆圈可以变成类似头脑风暴和研讨会吗?)

    当天我们组的案主的话题是一个比较专业性和通用性的HR咨询相关议题,虽然是案主的困惑,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练圆圈的讨论与案主这个“人”的部分关注比较少,对于这个"话题“关注比较多。我觉得这也是当时Lily王说感觉和教练不太一样的原因。

    我也有类似困惑,因为我觉得我们进行的比较象研讨会,虽然目标是帮助案主产生新的角度,觉察和理解;虽然大家也根据头脑中的图像,姿态进行了一些反馈。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所有组员,对于该议题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思考。所以虽然最后的功课还是案主的,但是大家还是积极的进行了自我思考和探索,试图给出新的角度和理解。

    如果是一对一教练的话,我会假设案主对该议题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理解和资源,所以我会更多的去探索他的动力,他的需求,他的潜能,他的障碍,最后讨论行动。而不是就这个 HR咨询的专业议题进行探讨,比如我的理解是怎样,还有可能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议题,等等。

    但是我相信在企业运用中,有非常多的课题是需要团体头脑风暴来共创的,那教练圆圈与头脑风暴,研讨会又怎样区分或融合(还是不要融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U.lab学习小组日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ob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