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冯小刚的致青春

作者: 十分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7-12-19 15:02 被阅读82次

冯小刚导演的新作《芳华》上映了。意外地发现影院满场,而且一半以上是白头发的中老年人。来的正是当年电影中刘峰、萧穗子同龄人,这电影像他们的致青春。坐在我身边的老阿姨(不知道是不是文艺女兵),打扮得精致得体,很像中老年文艺工作者,看的过程中她一直在抹眼泪,散场我看到她的围巾都抹湿了一大块。

快60岁的文工团“青年”冯小刚也是他们那代人,在拍完了一系列的贺岁档之后,带着足够的原始积累他开始放飞自我,为自己的情结拍一部电影。他说,这一部文工团的青春电影,就是写给当年文工团女青年的一封“情书”。

严歌苓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起的英文名叫《you touched me》(“你触摸了我”),不过电影的英文名叫《youth》(“青春”)。可见,两者的差别。电影剧本据说也是严歌苓改的,不过可能根据冯小刚的意见,更多的是用视觉造梦回忆的感觉。小说的色调更为冷酷、荒诞,而电影的色调基本是暖的。

电影主题讲述的是文工团几个女兵和男主人公刘峰之间的聚散离合,在时代的变迁下,个人情感和选择,充满了真实的年代感和对命运的唏嘘。

1

所谓“平凡中的伟大”、所谓时代和个人

《芳华》小说的一开头写二十年后,在北京的王府井,穗子在喧闹的人群中看到了一张平凡的脸。这张脸隐没在人群中,无法辨认,它“唯一的问题是它没有任何问题”,闭上眼睛想不起来它的具体特征,任谁都无法准确描述。

这是男主人公刘峰的脸,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隐没在岁月里,淹没在时代的强大叙事里,毫无问题,也是隐含了最大的问题。

文工团里的人叫刘峰“雷又锋”,是慢慢读liu feng名字时的谐音,也因为他就是团里的活雷锋。团里所有人有事他都热心解决,是先进分子、道德标杆。

那个时代宣扬“平凡中的伟大”,刘峰就是平凡中最伟大的那颗螺丝钉。

可荒诞的是,什么叫“伟大”,年轻的我们并不知道。而更可能是,宏大的时代叙事与青春的生命热情相撞,在“激情”这一点上是同质的,青年们辨认出这一点后,就纵身投入其中,感受着不平凡的荷尔蒙刺激。文工团如此特殊,这个歌舞升平的世界里,轰轰烈烈的生命与轰轰烈烈的革命长在了一起,敲锣打鼓、歌唱舞蹈,人们分不清这是青春的盛宴还是革命的理想主义。

只有革命间隙,当文工团女舞蹈演员洗完澡后,拿着大盆小盆,迎面走过,她们身上的香气趁机乱窜,肉体的气息,吹来夏娃的诱惑,这时候青春和革命才面临巨大“分歧”,是允许自己“下流”还是继续“伟大”?

在少年和圣人之间,入戏太深的刘峰一时无法协调,陷入了混乱。从此他的命运随着它的思想危机顺流而下,他被贬边疆,参与越战,失去手臂成为残疾人。最后复员后在改革开放的商业浪潮中,他更加无法适应,只能艰难谋生,结果度过了不算“伟大”甚至卑微的一生。

刘峰的圣人情结越高尚,导致他命运流向的原因和遭遇也就越荒诞。这个故事里,没有人有错,荒诞也在这里,有错的是个人局限与时代主题的贴身肉搏、无处可逃。

2

圣人情结,是高尚还是补偿?

文工团也有些人并不追求“平凡中的伟大”,比如北京兵朱克。他拒绝跟“身上有味”的何小萍成为搭档,他实话实说,绝对不当圣人。

尴尬的时候,圣人刘峰主动表示他来跟何小萍搭档。于是,他被朱克等一帮男兵嘲笑“学习刘峰好榜样,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臭”。

人们需要圣人,但是又看不惯圣人身上对别人“隐隐的攻击”——“就你能”;“你这么能干,显得我们多不堪”。所以圣人人缘好是一方面,人们有事都找她,但是人们潜意识里总想攻击他,“树倒猢狲散”,只要时机适宜,人们会把隐藏起来对圣人的攻击一并还给他。

这也是为什么刘峰触摸事件事发之后,大家都隐隐地觉得有点兴奋,原来刘峰是这样一个人啊。

而凡是要靠经营一个“圣人”形象过活的人,也是一个可怜人,因为当以自己真实状态生活的时候,他无法接受自己。对刘峰来说,当一个“特别好的人”是他“求生”的姿态,出身苦寒、只能靠练苦功在梆子剧团讨生活的他,隐隐自卑着,不是靠着硬练功夫,吃苦耐劳,他不能来当兵,所以他愿意多做一点分外的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补偿自己内心深处的渺小感。

很多人是能接纳自己“舒适”的,但刘峰是不允许自己“舒适”,他必须做些“苦差事”,才能证明我是一个好人。这样当“圣人”的愿望,真是一种最忧伤的“不治之症”。悲哀的是,他对林丁丁表白,是唯一一次为自己而活的时刻,而这却让他用一辈子来“偿还”。

“圣人”一般的标兵刘峰,竟然还有男人的欲望,这是文工团天大的事!他“触摸”了女兵林丁丁,林丁丁并不怕被男人“摸”,她也不是没跟男人搂抱过,她只是被刘峰也会摸女人的念头吓着了。

还没来得及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刘峰就被带到了战争里,转眼就成了残疾人,最好的年华就呼啸而去了。而当另一个商业时代又到来了,“圣人”更是被甩进了“脑子有问题”的那一类,自动变成最不合时宜的人。

就这样,青春留给人的就是一去不复返的机会和永久的困惑,等你回过神来,你已经被抛弃在历史的尘埃里里。刘峰个人就这样被时代所“利用“、或被“抛弃”,成为了随风沉浮的炮灰。

3

从深入灵魂的文工团式审美观到价值观

电影中,常有文工团舞蹈女青年展示美丽青春肉体的镜头,洗澡,穿训练服舞蹈、换衣服……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冯小刚那代人潜意识里对青春最热血的追忆。

毕竟,那一代男青年的青春就是由对文工团女青年的性幻想组成的。

据说那个禁欲年代,男青年踊跃看革命戏,一遍又一遍,竟然仅仅为了看《红色娘子军》里姑娘们绑腿上的一截大白腿,这是唯一合法露出的一截肉。

这种在革命中悄悄夹带私欲的搞法,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特有的青春的感觉。

我父母退休后,都加入了老年大学,他们日常唱歌排练的舞蹈,竟然还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之类的革命歌曲,摆出来的造型一招一式还是当年文工团式的风范。

革命,也许在他们心里一直没有过去,他们依然怀念那个年代,他们爱说,还是过去的生活有滋味,每天大家都在一起,现在这个年代太寡淡,大家都是各过各的。又也许,他们怀念的不是革命,而是一种热火朝天的集体主义生活。

我不知道怎么去定义那个时代,但是我看到广场舞大妈依然是整齐划一地在锻炼身体,我就知道了青春是一种遗留,我们要用此后的余生去反复重现它的滋味。

窦文涛曾经在锵锵三人行中说,那个时代给人的影响“是深入灵魂的”。如何深入灵魂?他举例说,“比如说你犯错误。那时候要进行深入灵魂的检讨的。领导会说,你这个问题没有交代清楚不行,还没有认识到根上,认识得不深入。”

按照现代西方的思想,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要承担后果,接受惩罚。但是不会被审问到你灵魂深处没有认识到这个错误的严重性,你的灵魂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只要承担后果。但是,那个年代不是,错误就是错误,需要在反复统一的话语模式中,去统一认知。

所以,这样深入灵魂的整齐划一让外国人对中国的观感是,“你们中国这么多人,像是一个人。而外国人少,但是感觉人很多。”

4

知道他们曾经爱过,就理解了你的父母

韩剧《我最亲爱的朋友》讲述了一群老年人彼此搀扶的温暖晚年生活。其中有一个细节是两个老奶奶聊天的时候感叹,“人真的很奇怪,年龄会长大,但是心里的灵魂却长不大,永远像是当年一样。”

这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感动了我。尽管还没有到老年,但三十多岁的我也有同样的感受,还以为自己是当年的小孩,突然就长大了。

那天又听到梁冬和吴伯凡两个老男人在节目里聊天,说到现在竟然有人叫自己“吴老”、“梁老”,两个人狂笑起来。可见,任何人都是不服老的,尽管真的到了那个物理上的年纪。

如果说年轻人只有一条时间线,就是现在;那么在老年人的心里恐怕有两条时间线,一条是现在的,儿孙满堂,自己是奶奶,妈妈,爷爷,爸爸,另一条则是延续过去的,过去你是别人的初恋对象,你是文工团最帅的男主角之一,你还是当年的一腔热血的战斗英雄……老一辈恐怕常在心里感叹,年轻的自己还没有消失,就已经老了。那个心里的自己,是年轻人从没有看到过的父辈,是在岁月中沉默的存在。但他们却绝对不应该被忽视。

我有一个阿姨,据妈妈说当年是文工团的团花,去年他老公癌症死了,一个老战友得知消息后,千里迢迢从东北跑到南方来找她,现在他们两个租了个房子,相依为命,共度晚年。我们年轻一辈曾经在一起八卦,现在老人挺“开放”啊,闪电同居……可是,当看过《芳华》这样的电影,你就会想谁又知道呢,也许当年阿姨和老叔叔之间,发生过无数纠结、遗憾和错过,这可能又是一个延续了一生的情感故事吧。

父母,通常在我们的心中有点脸谱化、工具化,那是因为我们只记住了跟我们互动的时候,他们作为长辈的一面,他们单方面关心我们的样子。他们作为个体呢?他们内心经历的成长和情感呢?他们内心那个真正的自己呢?

他们的不安全感,他们内心动荡,对时代的不适应,是深埋起来的、无从安放的所在。我们可曾“看见”过?

从这个角度上,《芳华》不仅是一部献给回忆的电影,更是一部献给“理解”的电影,对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可以感性地感知,历史从未远去,毫无疑问一直是我们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它们就是我们的父母本身……

作者:蘑菇姑姑,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十分心理主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冯小刚的致青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ob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