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记(五)
2017.11.4
小小CCB:
转眼你就七个月大了,妈妈比较安稳地度过了自己的生日、结婚纪念日以及国庆、中秋和重阳节,相对舒适的孕中期就这么结束了。期间,也有两次特别明显的腹痛,都是在乘坐轻轨后出现。如国庆长假结束回江门那次,右下腹持续两天出现间歇性拉扯痛(不知道是过安检被辐射到,还是赶车紧张所致,亦或是子宫刚好在迅速增大),还好,在家乖乖躺着休息后就没事了。
1
最近,随着肚子的明显增大,妈妈的睡眠质量有所下降,连续五个晚上梦里是各种得不到食物的场景以及对生育和工作的焦虑呈现(听说你爸爸的一位女同事孕34周+因搬了重物见红破水早产后);有一天夜里起床上了两趟洗手间,期间辗转反侧几个小时都睡不着,感觉哪个姿势都睡得不舒服,尤其要长时间保持左侧卧对左边身体部位造成压力与不适。莫非,这是在为三个月后深夜喂奶的生活提前调节生物钟?妈妈还惊奇地发现,原本凹进去的肚脐跟圆鼓鼓的肚皮长平了(肚脐周围还多了一圈妊娠线那颜色的深纹),希望不要突出来就好,否则真是难看死了。
而令妈妈特别焦虑的是,体重出现了一次急速增长,未满孕六月时忽然就比孕前跃升了12斤(不到一个月就重了6斤),还好随后多加注意饮食和运动,目前尚未继续大幅增长,基本还控制在比孕前重十四五斤(比孕六月重两三斤)的水平。按照孕前MBI指数算,妈妈整个孕期要增重25斤左右,但妈妈希望每周匀速增长半斤,整个孕期增重18-20斤就好了,现在感觉这个目标随时有被“超越”的风险啊。孕妇学校的老师告诫大家说,前七个月最好增重10斤以内,因为后面无论如何控制都会超过10斤(妈妈也看到孕晚期比孕中期增重少的说法,不知道哪个更符合规律,而自己的实际情况是后者),她说,日本孕妇整个孕期只增重15斤,胎儿出来也是6斤左右,看来,我们中国女人可以更节制一点。
妈妈认真分析了一下,在娘家吃住的时候,体重增长比较明显,在自家吃住的时候,体重反而略微下降,可能跟饮食习惯有关系吧。你外公外婆做的菜要比你爸爸做的丰盛,油也下得多。在老一辈眼里,孕妇吃得白白胖胖才母子健康。当然,还是多亏了他们的照顾,让妈妈和你不至于饥肠辘辘营养匮乏。
而体重控制确实很重要,这关乎胎儿的大小和自身行动的便利性,影响到最终能否顺产。随着体重增长,妈妈爬白云山已经不能一气呵成,要中途休息好几回,量力而行才行。有一回在山顶看到阳光下的小蜻蜓成群曼舞,妈妈感到一阵源自内心的喜悦,仿佛看见你自由快乐地飞翔着。这两个月里,妈妈还上了孕妇学校的瑜伽和分娩体操课,用两块钱网购了翻版“爱尔惠母”视频教程学习,希望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自然分娩积蓄力量。
2
孕25周的时候,妈妈同时做了三维彩超和糖耐量筛查。一大早赶到医院,边排队抽血,边等B超叫号。空腹抽完第一次血后,拿着迅速搅拌溶解的葡萄糖水直奔B超室,刚好轮到自己,便匆匆喝完,感到一阵美滋滋的甜蜜(瞬间为身体增添了能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咽(有的孕妈直接吐了一地,又得改天重测)。但躺下来,能感觉到糖水在食管和胃部回流翻滚。
还好,B超检查进行得很顺利。末了,妈妈特意询问医生胎盘高度,她没有给出具体数值,只说“胎盘下缘远离宫颈内口”,又进一步确认是否达到7cm安全值,说还不需要那么高(希望28以后能达到)。确认目前没有异常情况,妈妈就放心很多了。B超报告很快就出来了,你有788g了(比实际孕周大5天),双顶径67mm,已经是头位(ROP)。
喝完糖水的一小时和两小时,妈妈都准时回去抽血。然后,等到11点饭堂开饭,才终于可以填补肚子的空虚。离开医院后,从手机上查到结果,空腹糖耐量为4.84mmol/L(正常范围3.9-5.1),1小时为8.84 mmol/L(正常范围5.1-10),2小时为8.86 mmol/L(正常范围5.1-8.5),糖化血红蛋白5.4%(正常范围3.6-6.11)。其中,两小时的值略高。按照医院的诊断标准,有一项异常即为妊娠糖尿病。
其实,由于有糖尿病家族史(你外婆中年以后就开始与糖尿病展开旷日持久的斗争了,不过那是继发性的),妈妈素来对甜食不感冒,甚至唯恐避之不及,但孕中期饿的时候容易放松警惕,目光所及之处没有别的吃的,就随手抓起一个水果来,有时一天竟能吃四五个水果,远超标于医生建议的一个拳头大小的量,真的真的要控制才行。据说,糖妈妈要付费上课,还要扎手指测空腹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妈妈决定在下次产检前自己在家先监测一下。某天早上用网购回来的血糖仪测了,空腹血糖为4.9 mmol/L,餐后两小时为6.1 mmol/L(正常范围为4.4-6.7)。希望妈妈能够控制好血糖(多吃糙米饭和蔬菜,少吃水果、甜食),让宝宝健康成长!
3
这段时间,透过一些现实刺激和网络传闻,妈妈对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产生了更多的思考。诚如一个震撼人心的人性实验得出的结果,委屈与无奈是现代人的共同情绪,人们更愿意以付出和牺牲来刷自己的存在感,以刻意的善良获取他人认可的价值感,在安全的痛苦里活成“受害者”的角色,而不愿意真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在这个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社会里,年老的父母担忧老无所养而对孩子寄托了过高的期望与过度的依附感,成年的孩子担心无力背负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经济压力而活得形销骨立不自在。多个子女间还会对父母在物质与爱等方面的分配不公产生微词,家庭危机一触即发。扩展到与他者的对比中,孩子往往为父母给予得不给力而失落、怨恨(比如,别人的父母为孩子买房买车,自己要独立奋斗许多年),父母常常为孩子回馈得太薄情而郁郁寡欢(比如,别人的孩子过节给父母包了大红包,自己却等不到孩子的一声电话问候),而在传统观念里,照顾媳妇坐月子和带孙子是婆婆的义务,赡养公婆是儿媳的责任。为此,母亲不敢擅自“越位”照顾女儿坐月子和带外孙,“礼让”给婆婆又不太放心;女儿有心为父母尽孝,却难免因未能获得与兄弟同样的物质和情感分量而感到受伤。而婆婆与媳妇又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在饮食、育儿等方面难免存在颇多争议,徒增关系紧张,各自遭罪受。一旦婆媳关系出现问题,婚姻质量直线下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随之僵化。于是,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感到深深的委屈。
对此,妈妈体会到,无论父母给予我们的有多少,当我们长大了、独立了,那就已经足够,感恩与珍惜才能让亲情更有温度,也让自己有勇气与力量去获取父母所无法给予的其他东西,同时,尽其所能地回报父母不必成为与兄弟姐妹争宠比附的方式,因为不管父母有多少个孩子,你都是他们独一无二的一个。而作为生育孩子的主体,自己才应该是决定照顾者与照顾方式的那个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熟悉的照顾者和自己认可的照顾方式应该受到尊重。每个人与自己原生家庭的联结永远不应该让位于传统世俗观念的“错位”。当然,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做一个真实、有爱的人,兼顾身为自己与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等不同角色,是需要不懈努力的。
4
亲爱的CCB,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人们的思想、生活将发生新一轮正向改变,很高兴你将生长在一个国家富强、社会公正、人民幸福的新时代。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爸爸妈妈一起在家看了《天才少女》这部电影。故事中的七岁小女孩具有超乎常人的数学天赋,养育她长大的舅舅却并不希望小女孩像她生母那样被高超的智商所负累,以牺牲个人幸福乃至生命为代价献身科学,只希望她能够像普通孩子一样拥有不被绑架的简单快乐。爸爸妈妈当然没有超人的智商(当然,起码超越了平均线)可以遗传给你,但同样希望能够陪伴你度过平凡而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是的,除非追求卓越是你的个人选择,否则,快乐成长更有意义。而足够的智商之外,我们还需要良好的情商、逆商,以及不可小觑的常识、各有所好的特长和情趣等,才能拥有更美满的生活。
每天临睡前,妈妈都要温柔地与你道晚安——“Good Night”“Have A Good Dream”“See You Tomorrow”“Love You,My Dear Bab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