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盘”与“洋盘”:上海话中的“洋盘”一词是怎么来的
@笑独行[综编]

昨晚在朱自清写于1934年10月的散文《说扬州》中读到一段话,说扬州人有“扬虚子”的外号,而爱耍气派的扬州人又被讥嘲为“扬盘”和“商派”:
扬州人有“扬虚子”的名字;这个“虚子”有两种意思,一是大惊小怪,二是以少报多,总而言之,不离乎虚张声势的毛病。他们还有个“扬盘”的名字,譬如东西买贵了,人家可以笑话你是“扬盘”;又如店家价钱要的太贵,你可以诘问他,“把我当扬盘看么?”盘是捧出来给别人看的,正好形容耍气派的扬州人。又有所谓“商派”,讥笑那些仿效盐商的奢侈生活的人,那更是气派中之气派了。
这让在下一下子想到了上海话中的“洋盘”一词,心想,此“扬盘”与彼“洋盘”之间是不是有某种交叉关系甚至继承关系呢?
于是,在下就上网查考了一番,其间弄堂论坛网友善堂路毛毛编录的《上海闲话“洋盘”的出典》一帖(2012-9-12 12:42发布)转述汪仲贤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俗语图说》一书中对“洋盘”一词所作的诠释和解说,在下以为比较值得参考。于是,在下又进一步查实了所谓汪仲贤先生与《上海俗语图说》一书的情况:汪仲贤撰文、许晓霞绘图的《上海俗语图说》一书初版是1935年由上海社会出版社印行的,上海书店曾于1999年6月将其作为“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之一种影印出版。
兹据弄堂论坛网友善堂路毛毛转述汪仲贤先生就“洋盘”一词所作解说叙述如下,以供对上海话有兴趣的好友看官深究“洋盘”一词的含义和来历参考:
“花了瘟生钱,还做阿木林”。这就是上海人所公认的“洋盘”了。
要知洋盘的来历,应先懂得“盘”字的意义。
交易所每天有“开盘”“收盘”的行情。商店大减价,也叫“大放盘”。这个盘字,并不是碗盏盘碟之盘,乃是“算盘”之盘。“开盘”就是开始营业,“收盘”,就是收市打烊。旧式商店每晨开了排门以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举起算盘来,嚓嚓嚓的摇上几摇,这就是表示“开盘”了;每晚结账完毕,也要摇摇算盘,就是表示收盘。
后来这盘字渐渐的变成“价额”的意义,譬如说:“某种货物定什么价额”,也可以说是“定什么盘子”。大放盘就是大大的放削价码,所以又叫做“大削码”。
从前商店营业,并无一定价额,虽然门口标着“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实际上还是可以七折八扣的;顾客进门,店员先向他上下身打量一遍,再听他说话的口音,如果是客边人,就称他是“客盘”,货物的盘价,未免就要开得大些了。
在三十年以前,中国戏馆的戏单上都标明着“洋人加倍”四个大字。那时候不但是戏馆如此,无论什么生意,遇到了洋人,都要带些竹杠性质,与洋人交易,暗中抬高价额,这种“暗盘”就叫做“洋盘”。客地人初到上海,无商业道德的商店或游戏场中,往往也拿对待洋人的手段去对付客人,只要说一声“洋盘”,则一切代价都要照洋人一样计算了。
现在“洋盘”二字已经成了一切“外行”的代名词,对于任何事物的门外汉,都能称作“洋盘”。有时候还转一个弯,将盘字当作碟子解释,洋盘便变做“大菜盆子”了。
洋盘之在上海,现在已成凤毛麟角了。别说久住在上海的人,都变成“老鬼”,就是刚到上海来的人,也都“门槛”精透,决不会再做“洋盘”,花冤枉钱;因此,一般人都说上海市面近来十分枯,便是因为没有“洋盘”可照“牌头”的缘故。
但是在倡门中,“洋盘”却还未曾绝迹,不然生意浪的几位姑娘,单靠出几个局,做几个花头,不将喝西北风去?还有什么生路吗?正因“洋盘”死不完,可以开开“条斧”,以资挹注呢!原来“洋盘”见了姑娘,总是“色迷迷”的,而且在姑娘面上花几个钱,也都是情愿的。虽然,他花钱也有他的目的,不过“洋盘”用钱,总不会用在刀口上,只是白花,别想可以达到目的;于是,他愈肯花钱,便愈可显见他是“洋盘”了。而生意浪也在大大地预备欢迎着这种人呢!你想花了钱,还要做“洋盘”,岂不冤而又冤吗?
“洋盘”既然肯花钱,不问钱之该花不该花,总是花个莫名其妙,所以他的钱,决不放在袋里的,至少也是把钱袋倒拎着。而在娼门中对于这种人,便又称之为“洋钿摆在盘里响”,盖言其不把钱放在心上,亦即洋盘之别称也。


【“扬盘”与“洋盘”:上海话中的“洋盘”一词是怎么来的_原创:笑独行_体面杂志(笑独行的和讯博客)2015-5-5 11:02:55】阅读(749)
【“扬盘”与“洋盘”:上海话中的“洋盘”一词是怎么来的_原创:笑独行_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笑独行发布于)2015/5/5 10:44:05】537 次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