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孩子的成长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的求助,主要是孩子的成长中遇到了问题家长很苦恼也很无助。我在跟家长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几乎大多数的家长其实并不太了解自己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的真实状况。我们经常听到说读懂孩子才能懂得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那么怎么才能读懂孩子呢?或者说从哪个角度去切入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几个相对容易切入的读懂孩子的角度。
一 从孩子遇到的困难开始读懂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不缺的就是遇到困难,甚至说一个孩子每一天的成长都是在不断的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的。当一个孩子早晨起来背书包进学校到晚上放学回家这一段时间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就是像黑箱一样无法了解。孩子们的所有的事情我们很难清晰的了解清楚,所以说很多家长就会喜欢晚上回家以后拉着孩子不停地追问。这样的询问交流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孩子的不会将完整的信息都能够呈现出,这不仅是孩子们不愿意说,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信息过于巨量,孩子们的能力还不足以轻松的面对这一问题。所以家长们在家庭里得到信息基本上都是碎片化的信息。那么根据这样的碎片化的信息来判断孩子的成长可以想象我们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难以了解的。
所以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孩子们的成长会遇到困难。比较突出的是学业上的困难,比如有时候的测验突然成绩下滑的非常明显,甚至连续几次都很不好,这时候很多家长就陷入焦虑和恐慌当中了。其实这时候就是一个读懂孩子近期成长的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当然前提是不要陷入混乱和内心的焦虑中。前面已经说了孩子们的每一天都是要面对困难和麻烦成长的,甚至可以说孩子们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就是在学会如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和麻烦。这时候先冷静的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孩子遇到的是什么类型的困难和麻烦,而不是上来先定性。比如这几天又出现了陪娃写作业住院的消息,且不论这个消息是否是真的陪娃写作业导致的脑梗,单纯的说先把情绪摆在了分析问题的前面确实不应该。
我们就以孩子写作业磨蹭这一个常见的问题尝试着进行分析。每年的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有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变得更自觉更主动一些,当然这很多时候确实也就是个美好的愿望。比如这个学期一开学球队里多了一批新入队的三年级的小姑娘,对于三年级外面盛传着三年级可是一个分化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抓紧孩子掉队了那么可就影响太大了。有了这样的心情储备,当孩子开学以后升入一个新的学业标准环境下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不太习惯的现象的时候导致了效率比家长们预想的要慢的时候家长们就开始陷入了焦虑中……其实你只要仔细的去了解一下孩子们的新学期的所面临的环境的变化就很容易发现确实不一样了,比如三年级的课文比二年级字数要多了,还要开始写文章了,英语也要求开始背诵了,数学开始出现了难度较大的应用题,连科学课都开始增加了很多主动可以参与的项目……更重要的是我们家长们自己对于孩子的期待标准也无形中提高了,总觉得三年级已经不是一二年级的小豆包了,很多事情应该做的更好了。问题就出在应该这两个字上,长大了一岁确实应该进步,问题是一个孩子不会马上自动的就变好。回到刚才说的写作业磨蹭上,很多家长都说三百多字的小作文就抄了两个多小时,太磨蹭了……这时候先别生气,我说因为孩子的能力和节奏现在就是抄一篇课文要一两个小时。包括家长们吐槽的就是写一会楞个神之类的,其实也是孩子年龄比较小然后他们的注意力无法像成年人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偶尔楞个神其实也是在休整。并且每一个孩子的书写速度和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家长们口中的孩子越来越磨蹭。另外,孩子们在学校的一天大脑中要处理非常大量的信息,回到家实际上是属于比较疲惫的状态;如果没有比较好的调整方式那么孩子回到家实际上是在一个疲惫已经积累的比较高的水平上去完成作业的时候那么效果自然也不会很好。甚至还有的孩子其实身体生病了不太舒服,孩子没有说出来,家长没注意的时候效率低下也是一样值得注意的。我经常说的就是别着急,慢慢来,因为随着孩子们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慢慢的提升了,他们的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了。
当然,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实际上不尽相同的,也没必要生搬硬套的去分析自己家的孩子的情况。但是重要的是当孩子遇到了困难,任何困难的时候,包括刚才说的磨蹭情况都是说明了一件事情:孩子其实需要帮助了。我跟很多家长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作为成年人我们遇到了困难怎么办?当然是去寻求帮助了。”那么孩子也一样,当他们遇到了困难还在努力的去解决面对的时候一定不想要的就是我们的指责和批评,而是冷静客观的分析帮助。比如说我们觉得孩子磨蹭,这里面有一个隐含的问题是按照我们的标准他们磨蹭了;但是也许这就是现阶段这个孩子的正常的水平。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指责一个处于正常水平的孩子呢?所以说,当孩子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就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可以去读懂孩子的时机,因为他们这时候一定是会把自己的真实的一面显露出来的。这时候,家长们多去观察一下,多去换个角度去体谅一下孩子,就会发现很多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当我们能够读懂孩子的成长问题了,那么我们帮助他们的方式和态度自然也就变了,也就可以变得从容和淡定了。
二 从孩子的需求来读懂孩子
孩子的需求?估计家长们会从一些孩子要求的礼物或者羡慕的东西看到孩子的喜好。我这里说的不是这些,我说的是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我们的球队每学期都会有好几次集体上台领奖的机会,上台领奖是每一个学生都梦寐以求的光荣时刻。很多家长都反映说很多第一次要上台领奖的小姑娘们头一天晚上都激动的甚至睡不着,很多家长觉得很有意思。其实我们要理解孩子们的感受,渴望被尊重、渴望被认可、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就感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深藏在心底的愿望。当然这些愿望跟我们成年人的角度一定是不同的,很多家长觉得高光时刻才是比较光荣的事情,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有人能够真正的认可他的努力过程才是真正的成就和满足。因为毕竟高光时刻不会属于每一个孩子,但是每一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和经历;而这一属于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特别需要被人认可的。我们家长们会经常性的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跟孩子的学业有关系的事情就可以属于被认可和被表扬的范围,除此之外的事情最好少谈或者不谈。比如说,很多孩子会回家兴致勃勃的说起来今天在学校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而且有时候甚至是课间胡闹的事情;如果我们家长们上来一听就直接开始讲道理或者进行评价,那么基本上你就直接关上了一扇了解孩子的大门;也许以后他们还会回家说学校的事情,但是很可能就已经是有选择的说家长们喜欢听的事情,而不是说他们认为很有意思或者内心很重要的事情。尊重和认可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真实的变化,那么我们才可以获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所以说,家长们要注意到孩子们精神追求的变化,而不是用想当然的想法去面对孩子的成长变化。毕竟,外表可以长大,而内心精神世界的变化是很微妙而且很难注意到的方面。我每年都教六年级,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前期,生理和心理都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说开始更追求个性和自我意识,有的孩子会在课堂上跟我聊乔丹球鞋,我在不影响课堂的时候就会跟孩子们聊一会,比如我会告诉他们我喜欢什么款式的球鞋,为什么喜欢?孩子们也会告诉我他们喜欢哪一款,为什么?甚至包括他们内心对于异性的喜好标准等待……其实这样的互动对话就非常有助于我去了解孩子们的精神层面的变化,就这样每年我教的六年级孩子们都会把我当成他们的自己人,这个自己人的含义就是这些孩子在一起说一些家长们根本听不到的所谓限制级的话题的时候是不会回避我的。如果我们的家长们可以做到这样的感觉,那么我想我们的家长跟孩子们是不会有什么大的冲突的。
三 从孩子们喜好读的书籍去读懂孩子的成长
我这里面说的读书可不是我们家长或者学校老师们推荐安排给孩子们读的书。我是说他们自己私下关注并且阅读的书籍,就像我们当年在上中学的时候偷偷读的金庸和古龙一样。孩子们在成长,他们会不断的渴望去了解成年人的世界和生活,模仿甚至反抗家长们的成年人的生活就成了他们比较顺畅的一种成长方式。尤其是现在的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导致的手机阅读信息是根本无法控制和限制的。孩子们对于外面的世界有着天然的去了解的冲动和渴望。他们会在信息时代去获得所有他们想知道和不想知道的事情,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关注点就是他们正在成长过程中期望去了解或者获得的一种人生体验。比如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若干名著让孩子去读,但是孩子根本读不下去;你会发现他们可能在学校或者课外班拿着别人的漫画看的津津有味。很多家长就会气愤,然后批评指责孩子不思进取之类……其实,我们这些成年人不也是经常去听听一些有意思的段子然后哈哈一笑吗?所以说每一个孩子的关注点一定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关注的内容就可以投射出孩子们的成长的内心需求甚至迷茫与困惑。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嘲笑甚至制止和否定他们的选择,而是要想想孩子们是到了哪一个阶段了……
孩子们自己关注的阅读方向是一个非常有助于我们去了解他们现在处于的人生阶段。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限制孩子们思想和头脑,而是去了解他们做什么和为什要这么做?我想这样就会有了很多共同的思想路径,那么出现的亲子冲突几率就小了很多。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读懂一个孩子也许只是我们一个美好的心愿。毕竟人的成长的复杂性要远远超过我们的认知,我们能够去读懂的也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者瞬间。我们要做的其实是有一颗敬畏的心,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去俯视孩子的成长性,更不要因为自己似乎可以读懂孩子的内心需要而洋洋自得控制孩子的成长。我想说的是孩子在成长,在探寻一个全新的人生状态,那么我们也一样,也是一样在陪伴他们去生活另一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做一个愿意去了解孩子并且尊重孩子的成长状态的父母更让人信任。
我们期望读懂孩子也就是在渴望读懂我们自己,读我们自己的人生。与其去渴望了解控制孩子的成长过程,倒不如深入的了解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状态,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着精彩人生的父母身边岂不快哉!让我们变成一个有趣的灵魂去影响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更好呢?
网友评论